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中的临床疗效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中的临床疗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与研究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鎖定钢板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8例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实行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的技术进行治疗, 观察患者的手术临床效果, 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及膝关节功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在Ⅱ期手术后均进行1~2年随访观察。Ⅰ期手术后, 所有患者均无异常临床症状,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指标检查后也显示处于正常状态。在Ⅱ期手术结束后, 有56例(96.55%)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正常, 未发现窦道或其他现象;另外2例(3.45%)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 临床症状表现为胫骨部位出现窦道且伴有脓液, 在使用二次清创及膜诱导技术后, 基本痊愈, 未出现感染。治疗前,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评分为(56.21±11.04)分, HSS评分为(62.47±7.14)分;治疗后12个月,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评分为(84.25±8.65)分, HSS评分为(86.31±6.05)分;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Baird-Jsckson评分、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使用膜诱导技术治疗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 在临床上可以采取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效果较为明显, 值得使用和进一步的推广。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膜诱导技术;胫骨创伤;骨感染;临床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35
  骨感染(bone infection)属于一种临床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病症, 更是现代外科手术中面临的较大难题, 如若处理不及时, 还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 改善预后、预防感染就成了骨感染的核心治疗内容。膜诱导技术分为两期手术重建骨缺损治疗措施, 近几年,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内固定装置逐渐得到了应用, 但尚未应用到膜诱导中。本次研究主要将2016年3月~2018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38例, 女20例;年龄最大63岁, 最小19岁, 平均年龄(41.23±7.41)岁;感染持续时间2~5年, 平均感染持续时间(2.98±1.37)年;未婚23例, 已婚35例;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6例, 大专文化程度18例, 中学文化程度30例, 小学文化程度4例。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此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均知情, 并签署了相关的同意文件。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胫骨创伤后骨感染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 并且自愿签署相关的文件;③所有患者均自愿进行治疗前的一系列常规检查。
  1. 2. 2 排除标准 ①病历资料不全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②相关治疗措施配合度较差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③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④对治疗过程中所涉及药物有过敏现象的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
  1. 3 治疗方法 通常情况下, 在临床上医生会将诱导膜技术分为两期手术。①在Ⅰ期手术中必须及时将患者受伤部位的坏死组织、被感染组织、死骨进行彻底的清除, Ⅰ期手术清创后患者的骨缺损长度保持在4.5 cm左右, 后利用专门的扩髓钻对患者的髓腔进行清理, 在清理的过程中, 可以对所在部位的病灶组织进行相应的细菌检查, 在清创结束后, 及时使用双氧水对伤口处进行清洁和消毒[2]。②采用医院专用的C形臂X线机进行临床观察, 根据患者骨缺损部位的具体情况取相应长度的锁定钢板对患者骨断端部位进行稳定。与此同时, 工作人员还可以采取医用无菌骨蜡对锁钉头部位螺纹进行填充, 防止因骨水泥的导入而使Ⅱ期的锁钉无法取出,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在进行稳定锁定钢板的过程中, 必须要尽量避免与患者皮质骨的接触[3]。③在患者的骨缺损部位使用混有抗生素的骨水泥进行填充, 并将锁定钢板进行覆盖。在填充的骨水泥出现发热现象时, 必须要及时利用冰块对其进行降温, 避免对其他正常的组织造成伤害。④可以根据患者的软组织损伤情况进行相应的缝合操作, Ⅰ期手术结束[4]。而Ⅱ期手术通常会选择在Ⅰ期手术结束后的6~8周内进行, 具体包括:将患者的胫骨创伤部位进行切开(同Ⅰ期), 并使用较为锋利的刀片将诱导膜与软组织进行切开、分离, 后使用相应的工具将覆盖在锁定钢板的骨水泥进行剥离, 取出锁定钢板及周围的骨水泥, 根据骨缺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 一般来说, 医院会选择钢板、髓内钉和钢板复合进行固定, 将填充骨充分的植入在诱导膜内并进行缝合, 后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部位[5]。
  注意事项:对于Ⅰ期手术后的患者, 必须要根据细菌检查的结果进行抗生素药物的静脉滴注, 持续1~2周即可;对于Ⅱ期手术后患者, 在患肢的部位不可负重, 可以适当的扶拐行走。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4. 1 手术临床效果观察 在Ⅰ期手术结束后, 必须要嘱咐患者每周到医院进行就诊, 对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进行分析, 与此同时, 还要及时观察患者伤口处的具体情况;在Ⅱ期手术结束后, 4~6周到医院进行检查即可, 检查的项目同上。感染判定标准:①病理学检查显示局部红肿热痛或患肢有窦道再次生成, 抗生素治疗无法达到康复效果;②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结果支持感染诊断;③不愈合伤口与再次生成窦道渗液展开细菌培养发生致病菌;④再次手术出现脓液或坏死液化组织。以上标准中达到2项则表示感染复发。   1. 4. 2 治疗前后Baird-Jackson评分和HSS评分 Baird-Jackson评分包括跑步能力、行走能力、踝关节稳定性、放射学结果等, 共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关节功能越强。HSS评分包含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 共100分, 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临床效果观察 所有患者在Ⅱ期手术后均进行1~2年随访观察。Ⅰ期手术后, 所有患者均无异常临床症状,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指标检查后也显示处于正常状态。在Ⅱ期手术结束后, 有56例(96.55%)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正常, 未发现窦道或其他现象;另外2例(3.45%)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 临床症状表现为胫骨部位出现窦道且伴有脓液, 在使用二次清创及膜诱导技术后, 基本痊愈, 未出现感染。见表1。
  2. 2 58例患者治疗前后Baird-Jackson评分和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评分为(56.21±11.04)分, HSS评分为(62.47±7.14)分;治療后12个月,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评分为(84.25±8.65)分, HSS评分为(86.31±6.05)分;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Baird-Jsckson评分、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当前, 四肢创伤及内固定术的治疗秉承着彻底清创、稳定骨断端、消灭死腔、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外固定支架作为骨感染治疗重要设备, 其支架稳定性不高, 存在钉道感染、佩戴困难现象。选择内固定装置尽管弥补了外固定不足, 但容易引起感染。尽管病灶清理完全, 但仍然留有细菌残留可倾覆于异物表层生成特殊的生态环境, 抗生素与宿主免疫力无法消除包裹于膜内细胞。为避免内置物引起感染, 已经有专家对预防细菌生物膜在内置物表层生成展开研究。已经有研究发现:抗生素骨水泥释放的局部高浓度抗生素可消灭细菌, 达到自净目的[5]。骨髓炎属于骨科常见疾病, 康复率较低, 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有高致残率与截肢率。膜诱导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AC Masquelet医生所提出的, 属于一种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 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 膜诱导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其临床治疗的效果较好, 在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相对较小, 舒适度极高[6]。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与常规锁定钢板无较大差异, 均重视术后二闭合, 但小腿软组织覆盖薄弱, 创伤严重、长期复发感染可出现贴骨瘢痕, 容易造成软组织缺损。该种方法更适合应用术前软组织好的患者。随着皮瓣技术的完善, 该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7-9]。
  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在Ⅱ期手术后均进行1~2年随访观察。Ⅰ期手术后, 所有患者均无异常临床症状,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指标检查后也显示处于正常状态。在Ⅱ期手术结束后, 有56例(96.55%)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正常, 未发现窦道或其他现象;另外2例(3.45%)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 临床症状表现为胫骨部位出现窦道且伴有脓液, 在使用二次清创及膜诱导技术后, 基本痊愈, 未出现感染。治疗前,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评分为(56.21±11.04)分, HSS评分为(62.47±7.14)分;治疗后12个月, 58例患者的Baird-Jsckson评分为(84.25±8.65)分, HSS评分为(86.31±6.05)分;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Baird-Jsckson评分、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针对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 使用内固定装置相较于外固定装置, 患者的舒适度较高, 避免了因佩戴困难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并发症的出现[10];②在患者骨损伤部位放置的骨水泥和锁定钢板, 不仅提高了患者骨损伤部位的稳定性, 而且有效预防了骨感染的出现[11];③由于骨水泥的填充, 使诱导膜的面积增大, 进而有效的避免了钢板直接接触患者骨损伤部位的软组织而造成的伤害, 促进了患者骨损伤部位的愈合[12]。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应用膜诱导技术治疗能够促进骨折恢复, 降低感染复发率。但在应用时需注意几方面:①确保清创完整, 感染窗口转为污染窗口是利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的基础;②清创后利用过氧化氢、稀释碘伏清洗创口, 脉冲装置冲洗创口、减少细菌数量, 无菌化处理。
  综上所述, 针对胫骨创伤后骨感染患者可以采取膜诱导技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锁定钢板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患者尽早的康复, 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本研究不足之处为病例数少、跟访时间短。今后需增加样本数量, 深入研究材料种类、力学稳定性、抗生素释放模式, 固定装置在骨感染应用提供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丁国成, 刘欣伟, 刘兵, 等. 膜诱导技术结合被覆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 中华骨科杂志, 2018, 38(9):530-535.
  [2] 范少地. 病变切除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髓炎. 中国骨伤, 2017, 30(4):372-376.
  [3] 李树源, 周琦石, 陈超. 诱导膜技术与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比较.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 27(1):17-21.
  [4] 赵漓波, 胡文山, 张群. 骨搬运和抗生素骨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老年胫骨开放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疗效.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 18(1):27-31.
  [5] 张贵春, 郑润泉, 邹林.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在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实用骨科杂志, 2019, 25(1):25-28.
  [6] 张彦龙, 冯晨晨, 田书伟, 等. 扩髓清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髓腔植入治疗髓内钉术后感染. 中华骨科杂志, 2018, 38(9):523-529.
  [7] 李鹏, 王玮, 郝进军. 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分析.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4):149-150.
  [8] 张永红, 秦泗河, 王栋, 等. 骨搬运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是否需要加用抗生素骨水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7, 25(4):331-335.
  [9] 任鹏, 阿不来提·阿不拉, 夏依买尔旦·买买提, 等. 诱导膜技术结合骨搬运技术两阶段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7, 19(10):880-885.
  [10] 张一, 田晓滨, 佘荣峰, 等. 膜诱导技术结合抗生素硫酸钙颗粒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 中华骨科杂志, 2017, 37(9):513-519.
  [11] 纪振钢, 周大鹏, 韩天宇. 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长骨骨缺损的效果. 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2):128-135.
  [12] 刘斐, 吕晓, 郑刚. 植骨外固定联合膜诱导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髓炎的临床研究.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23):85-87.
  [收稿日期:2019-1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6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