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对于临床科学有效的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疾病做出重要的指导,提供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于笔者所在医院实施治疗的82例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造影、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诊斷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者涉及到380段,C1~C3段、C4段、C5段分别是132段、126段及122段。相较于磁共振,实施CT血管造影诊断C4段及C5段的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9.25%(181/194)、93.30%(166/186),磁共振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7.63%(170/194)、80.65%(150/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患者展开诊断期间,落实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时应用CT血管造影诊断效果更好,准确率更高。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 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 准确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stenosi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o provid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linical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stenosi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o provide the patients with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 treatment. Metho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82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ischaemic strok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ll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angiography, MRI and DSA. The results of DSA were used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accuracy of CT angiography and MRI was analyzed. Result: A total of 82 patients involved 380 segments, C1-C3 segment, C4 segment and C5 segment were 132 segment, 126 segment and 122 segment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MRI, the accuracy of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4 and C5 segments was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T angiography were 89.25% (181/194) and 93.30% (166/186),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MRI were 87.63% (170/194) and 80.65% (150/186),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stenosi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T angiography is more effective and accurat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T angiography and MRI.
   颈内动脉狭窄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这是临床研究普遍认可的一项结果,同时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产生于颈内动脉供血区。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方式较多,其中较常应用的就是CT血管造影及磁共振等方式,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在“金标准”位置上[1-3]。为了分析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最优成效,此次研究选取82例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的模式,观察两种影像技术的诊断精准度,提供给临床诊断工作有价值的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82例拟诊为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5月。患者具有颈内动脉供血区功能障碍情况,存在偏盲、失语或者偏瘫等临床症状,82例患者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最大84岁,年龄最小40岁,平均(60.2±1.6)岁。患者对此研究具备知情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82例患者都实施相同的检查方案,即CT血管造影、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首先,CT血管造影方法为:实施飞利浦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仪器设备,定位扫描头颈部位,以Medrad CT型双筒,高压静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碘伏醇60~80 ml,按照4.0~4.5 ml/s的速率。之后严格的扫描主动脉弓下缘到颅顶的位置,设置电压120 kV。然后在EBW4.5工作站传送图像,实施图像后处理操作;其次,磁共振检查方法为:实施西门子1.5T Avanto 扫描机,以头部正交线圈实施横断面扫描,然后落实血管成像检查操作;另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方法为:实施仪器为西门子 Artiszee IZZ血管造影机,采取碘伏醇320为对比剂,如果观察到血管病变,尽快地调整好方位、角度,得到相应血管病变方位图像。   1.3 观察指标
   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进行分级,正常为无狭窄问题;轻度狭窄,狭窄面积≤29%;中度狭窄,30%~69%的狭窄面积;重度狭窄,≥70%的狭窄面积;如果是闭塞状态,则表明狭窄面积达到了100%[4-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于CT血管造影诊断、磁共振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并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情况
   经过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82例患者中共出现380段,C1~C3段、C4段、C5段分别为132段、126段、122段。在C1~C3段内,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分别是58段、53段、10段、7段、4段。在C4段内,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分别是68段、38段、10段、7段、3段。在C5段内,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分别是68段、34段、12段、5段、3段,见表1。
  2.2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准确率对比
   相较于磁共振而言,CT血管造影诊断C4及C5段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额敏感度和特异性比较
   CT血管造影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9.25%(181/194)、93.30%(166/186),磁共振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7.63%(170/194)、80.65%(150/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当前患有此疾病的人群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主要的因素就是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等,给人体的健康构成诸多的威胁[6-8]。通常,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颅骨变异及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等,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管壁很容易产生异常的问题,导致血管产生狭窄或闭塞情况,或者也会不利的影响到狭窄动脉远端分支供血区的正常血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加重的患者可能引发供血区脑组织出现缺血性梗死,给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9-10]。因此,临床应该应用科学有效的策略,对于血管狭窄主要因素进行明确诊断,同时对于血管狭窄程度展开科学的判断与评估,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对于供血区血供进行积极的改善,进而有效地减少脑血管疾病问题。
   临床上对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病变实施诊断的举措较多,常见的就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磁共振及脑灌注等。作为判断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举措可以对于血管内对比剂经过流程进行观察,掌控血管狭窄程度,但是其具备有创性特点,而且检查费用较高,同时不易对管壁及周围结构进行准确判断等不足[11-13]。CT血管造影为普遍采取的血管成像检查技术,拥有无创性的优势。CT血管造影为把CT增强技术与薄层、大范围、快速扫描技术相结合,经相应的后处理,使得全身各部位血管细节进行清晰显示,主要的特点包括便捷的操作程序及无创三圈等,可以在血管变异、血管疾病及显示病变和血管关系方面产生重要的应用价值。在64排CT技术相继发展和革新的基础上,其数据具有多向同向性的发展趋势,可以对于动脉血管管壁的内外结构进行多方位的掌握,以此评价血管狭窄程度。磁共振也为应用广泛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不用采取注射对比剂,可以依据血管MR信号、周围静态组织MR信号差异,形成图像对比度。在介入放射学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血管造影当前是临床上关键性的诊断方法之一,特别是介入治疗产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磁共振主要就是应用到了磁共振原理,严格的遵循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经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能够知晓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通过此种途径,进行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14-15]。相较于其他的检查方式来说,应用磁共振的优势也是相对明显的,诸如具备较高的成像参数、较快的扫描速度、较高的组织分辨率、相对清晰的图像等,在应用这种检查手段时,能够辅助医生将不易发现的早期病变进行察觉,此模式也在肿瘤、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中大量的应用。但是,磁共振也具有其不能忽视的局限性问题,主要就是相对容易受血管走行、血液流速、狭窄后的湍流、涡流及血管壁钙化等因素影响,形成局限性血管狭窄及伪影和夸大狭窄程度,使得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狭窄的程度的不良现象。所以,相较于磁共振的检查手段而言,应用CT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疾病效果更理想,可以作为一种首选的方案。
   在此次研究中的82例患者内,涉及到380段,C1~C3段、C4段分别是132段及126段,另外C5段是122段。相较于磁共振而言,实施CT血管造影诊断C4段及C5段的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次研究中的对比分析显示,在诊断C4及C5段时,应用CT血管造影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优于磁共振模式。显示出CT血管造影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诊断举措,具有更理想的准确率。但是对于CT血管造影、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而言,也具有不足,CT血管造影检查期间,管壁广泛钙化问题或者是周围骨骼问题,能够影响到管腔狹窄程度,磁共振检查模式在血管流速过慢情况下能够出现信号缺失,提升狭窄程度问题,对血管周围结构不能正确的判断等。所以,实际诊断环节,必须依据患者实际身体状态,采取最优的检查方法,使得诊断率提升。
   综上所述,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期间,应用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举措,相较于磁共振的检查方式,可以获得到更高精准度,主要的体现就是,前者对于C4及C5段评估准确性更高,在对狭窄程度和原因判断上更有帮助。所以,应该大量的推广实践CT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疾病。   参考文献
  [1]王宗明,王静,李必宏,等.常规头颅CT平扫对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斑块评分及对该段血管狭窄程度的筛检作用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1):1439-1440.
  [2]李瑞,赵鹏飞,张晓洁,等.基于CTA及超声探讨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与眼部动脉血流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13):1267-1271.
  [3]刘荣成,赵玲玲,张萍.CT血管造影与核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0):95-96.
  [4]李星亮,杨笑一,张玉强,等.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三种影像学方法的对比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4):333-336.
  [5]萬登敏,韩兴权,雷劲松.彩色多普超声在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及闭塞评估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6,45(10):1385-1387.
  [6]肖岚.不同影像学方法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评估结果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9):178-179.
  [7]吴磊,庞艳,尹博文,等.Apollo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6,20(4):291-294.
  [8]程银铸.CT血管造影联合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2):421-422.
  [9]于江华,史志勤,李鑫,等.双路途引导下非急性颅内段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体会[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26(10):648-652.
  [10]唐辉,齐坤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1):162-164.
  [11]侯俊霞,黄姱姱,陆国云,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颅脑MRA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10):191-193.
  [12]刘蕊,刘芳,王永莉,等.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在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4(6):503-506.
  [13]霍蛟,冯斌,宫少勇,等.颈内动脉颅内段硬化256层CTA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5):686-690.
  [14]王磊,陈冬霞.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造影诊断脑梗死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4):2102-2104.
  [15]陶志伟.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6):431-433.
  (收稿日期:2019-11-04) (本文编辑:桑茹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81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