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治疗的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与传统组, 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 传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 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液粘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 显著高于传统组的69.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血液粘度、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10.26±1.33)分、(1.54±0.11)mPa· s、(0.03±0.01)g/L, 均显著低于传统组的(16.59±4.39)分、(1.75±0.21)mPa·s、(0.12±0.02)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心理、社会、躯体、物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5.69±4.22)、(84.36±4.65)、(83.29±5.12)、(84.31±4.26)分, 均高于传统组的(75.29±5.16)、(75.21±5.63)、(72.69±5.97)、(73.39±5.64)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采用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效果确切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可积极推广。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分析;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41
  脑梗死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 当机体脂质沉积血管内, 引起血管粥样硬化即可导致脑梗死发生, 此病作为临床危重疾病, 发生后若梗阻血管位于颈动脉、脑动脉主干则可造成大面积脑梗死, 危害性极大[1]。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则指患者于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6 h~7 d内呈阶梯式进展的脑卒中过程, 其病情进展具有不可逆性, 临床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流行病学分析指出, 脑梗死的发生与年龄为正相关关系, 年龄增长为此病发生率上升的高危因素之一[2]。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群占比上升, 脑梗死发病率随之上升,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 如何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此病的治疗关键[3]。临床常用药物中,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为常用药物, 此两种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疗效突出, 经多年推广应用受广泛认可, 不过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单一用藥疗效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为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此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本文选入本院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观察单一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 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自2017年2月~2019月1日本院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86例, 所有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相关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确诊患者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②经肝、肾、肺等功能检查未发现严重脏器功能不全;③无绝对药物禁忌;④意识清醒, 认知能力正常;⑤知情本院研究内容、用药方案后自愿加入。排除标准:①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60 mm Hg
  (1 mm Hg=0.133 kPa)];②凝血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③入院接受治疗前3个月内曾接受抗凝剂或溶栓治疗;④未和本院签署协议且临床资料不完善;⑤中途退出研究或转院者;⑥未满足上述纳入标准。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与传统组, 各43例。传统组患者中脑干梗死12例, 颞、额等皮层梗死12例, 基层节区梗死18例, 丘脑梗死1例;男26例, 女17例;平均年龄(64.59±4.33)岁。联合治疗组患者中脑干梗死14例, 颞、额等皮层梗死10例, 基层节区梗死17例, 丘脑梗死2例;男27例, 女16例;平均年龄(64.97±4.3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吸氧、降压、脑保护、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传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 硫酸氢氯吡格雷(浙江普洛家园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13353)75 mg/次, 口服, 1次/d, 持续治疗14 d。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阿司匹林维C肠溶片(哈药集团三精千鹤望奎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3023515), 100 mg/次, 1次/d, 持续治疗14 d。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及NIHSS评分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及NIHSS评分。评估治疗14 d后患者神经功能情况, 利用NIHSS评估, 分值为42分, 总分越高则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 3. 2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分级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效改善, 呼吸、心率等趋于稳定,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改善;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效改善, 呼吸、心率等趋于稳定,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一定程度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体征、临床症状均无改善, 神经功能无好转。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 3 不良反应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呕吐、头痛、皮疹等。
  1. 3. 4 生活质量 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利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完成评估, 该问卷展开4个维度的评估, 心理、躯体、物质、社会每1维度的总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血液粘度、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照 联合治疗组血液粘度、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10.26±1.33)分、(1.54±0.11)mPa·s、(0.03±0.01)g/L, 传统组血液粘度、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16.59±4.39)分、(1.75±0.21)mPa·s、(0.12±0.02)g/L;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液粘度、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049、5.809、26.393, P=0.000、0.000、0.000<0.05)。
  2. 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联合治疗组患者心理、社会、躯体、物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5.69±4.22)、(84.36±4.65)、(83.29±5.12)、(84.31±4.26)分, 传统组患者心理、社会、躯体、物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5.29±5.16)、(75.21±5.63)、(72.69±5.97)、(73.39±5.64)分;联合治疗组患者心理、社会、气体、物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传统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31、8.217、8.838、10.131, P=0.000、0.000、0.000、0.000<0.05)。
  2.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治疗组发生皮疹1例、呕吐2例、头痛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传统组发生皮疹1例、呕吐1例、头痛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 P=0.725>0.05)。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 本病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 继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此病发病机制较多, 其中脑血栓形成占脑梗死的主要类型, 占比达60%。脑血栓形成主要病因为血管粥样硬化, 当机体存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时, 即血管粥样硬化风险更加, 当大量脂质、纤维素等血液成分于患者脑部血管内聚集、沉积, 继而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后阻塞远端动脉, 进一步引起脑梗死。临行病学分析指出,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且老龄人口基数持续上升, 导致将脑梗死发病率逐步上升[5]。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为脑梗死中常见类型, 此病为发生后, 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呈阶梯式加重, 若未及时干预治疗有较高致死、致残风险[6]。
  目前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采取溶栓治疗较多, 此病的病理研究中提出,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发生与脑水肿、栓子不稳定性、再灌注损伤等有关, 因而通过溶栓治疗可促使患者血管再通, 恢复患者局部脑供血, 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但由于常规溶栓治疗对时间窗及适应症要求较高, 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难以获得良好效果, 因此需探索一种更为实用的治疗方法[7]。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 可抑制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相结合, 阻碍由二磷酸腺苷介导的糖蛋白(GP)Ⅱb及GPⅢa复合物活化, 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 本药可阻断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活化, 抑制部分激动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且其对血小板的释放也具有一定抑制效果。目前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氯吡格雷疗效确切, 受临床医师一致认可[8]。
  阿司匹林是医学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此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在解毒镇痛、消炎抗风湿等治疗中均表现出良好效果, 而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阿司匹林可使患者血小板环氧合成酶乙酰化, 有效减少患者体内血酸素A2生成, 对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效果, 充分发挥溶栓、抗凝效果[9]。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 通过两种药物联合抗血小板凝集达到溶栓目的, 在杨秀娟等[10]的研究中, 将联合用药方案与单一用药进行对比发现, 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用药方案, 联合用药的患者神经缺损改善情况优于单一用药, 而组间不良反应观察中联合用药未表现明显增毒现象, 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不过, 此次研究总样本量较少, 数据结果存偶然性, 需从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补充样本量, 以保障研究准确性。
  综上所述, 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 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且无明显增毒现象, 可为此类病患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连霞, 林顺朝.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口服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2):26-27.
  [2] 白慧芳.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17):3199-3200.
  [3] 罗兵.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名医, 2018, 66(11):230.
  [4] 中华醫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1, 2(3):50-59.
  [5] 毛礼阳, 周先举. 丁苯酞氯化钠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 广西医学, 2018, 40(12):7-10.
  [6] 王晶. 依达拉奉配合氯吡格雷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疗效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16):52-53.
  [7] 何爱芳, 宁子秀.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价.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8, 32(4):67-69.
  [8]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17):44-45.
  [9] 曾慧. 阿司匹林辅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药效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30):162-163.
  [10] 杨秀娟, 李罗清, 黄翔, 等.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4):28-30.
  [收稿日期:2019-09-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552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