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11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 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组(接受常规老年慢性疾病治疗)和全科组(接受全科医生模式下的老年慢性疾病治疗), 各55例。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健康评分、治疗了解评分和治疗依从度评分。结果 全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为(1.1±0.7)次, 明显少于常规组的(2.6±1.5)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组患者健康评分为(5.7±2.4)分, 明显低于常规组的(9.7±3.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组患者治疗了解评分为(88.4±5.1)分, 治疗依从度评分为(91.4±3.6)分,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4.5±6.4)、(82.1±5.5)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接受全科医生模式治疗后, 其对于病症治疗更加了解, 治疗配合度更高, 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更少, 且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程度,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全科医生模式;老年慢性疾病;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情况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1.042
  慢性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很重要的卫生问题, 为了减轻慢性疾病的影响, 保证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目前多会为此类病症的老年患者进行长期的治护, 出于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方便老年患者就诊等原因, 近年来社区医院全科医生模式的普及率不断提高[1]。本文为了探讨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开展了常规治疗和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的对比实验,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覆盖社区中就诊的11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全科组, 各55例。常规组男28例, 女27例;年龄62~79岁, 平均年龄(70.36±4.05)岁;高血压19例、心脑血管疾病17例、糖尿病19例。全科组男25例, 女30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70.22±4.31)岁;高血压18例、心脑血管疾病18例、糖尿病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开始前, 所有患者均已了解全科医生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区别, 表示参与并签署了实验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经血糖、血压、心电图检测确定为慢性疾病者;②年龄>60岁者。
  1. 2. 2 排除标准 ①主要器官有既往病症史或功能不全者;② 合并有恶性肿瘤病症者;③ 原发性血液疾病者;④精神病症史患者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沟通者。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常规组 接受常规模式治疗。①常规检查, 并根据其病症类型和严重情况给予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的治疗措施;②若患者出现合并病症, 在开具本科药物后, 要求患者到合并症科室进行检查;③嘱咐患者日常禁忌事项, 并告知其饮食和锻炼的注意事项, 要求患者坚持实施并及时复诊。
  1. 3. 2 全科组 接受全科医生模式治疗。在对全科组患者进行治疗前, 全科医生需要先了解其他科室或检查科室关于患者的检查报告, 在了解患者的大致情况后执行以下几项措施。①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年龄、家庭、社会背景、以往病症史和药物服用史、禁忌史及身体情况、家庭条件等。在结合检查报告, 参考上级医院的检查和治疗结果, 判断患者为单一症状或合并其他症状, 以及病症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 为患者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式, 并建立患者个人档案, 在每次复检时进行详细记录和及时更新。②增加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 特别是在对患者的进行外表体征检查时可放慢速度, 对其不适之处进行询问时可放慢速度, 对于年龄较大、听力不佳的患者需要耐心为其检查, 态度要亲切, 避免出现检查疏漏, 同时还需要注意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在对患者开具治疗药物时, 需要综合患者的各项病症, 选择效果最好, 对其他病症影响最小, 且经济花费少的药物。③护理人员可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 了解患者居家期间的日常生活、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 并将了解情况反馈给医生。医生在后续治疗和复诊时对患者的不良生活、飲食习惯进行纠正, 并详细地告知患者禁止不良习惯的重要性, 同时还会对患者制定的锻炼措施, 目的是增强部分器官、组织的功能和身体体质健康水平, 这有助于医生对其进行病情控制, 另外还需对家属培训患者在家的护理措施和急症缓解措施, 告知其为患者保持卫生的必要性。④定期进行健康宣讲, 组织病友交流会, 其一是为了不断的加深患者对于病症的了解和对于治疗禁忌事项的印象, 从而树立治疗信心和自我防护能力;其二是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通过与同病症患者的沟通交流, 做到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 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健康评分、治疗了解评分和治疗依从度评分。治疗结束后, 医护人员通过家访和复诊时对患者的治疗期间出现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次数进行统计;健康评分:按照1~5分为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情况进行评分, 以1分为正常, 5分为严重异常, 满分为20分;同时进行满分100分的治疗了解评分和治疗依从度评分, 分别根据患者病症治疗的了解(用药、锻炼、意外防护)和遵循医嘱执行程度进行评分。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全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为(1.1±0.7)次, 常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为(2.6±1.5)次, 全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2, P<0.05)。
  2. 2 两组健康评分比较 全科组患者健康评分为(5.7±2.4)分, 常规组患者健康评分为(9.7±3.5)分, 全科组患者健康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9, P<0.05)。
  2. 3 两组治疗了解评分和治疗依从度评分比较 全科组患者治疗了解评分为(88.4±5.1)分, 常规组患者治疗了解评分为(74.5±6.4)分;全科组患者治疗依从度评分为(91.4±3.6)分, 常规组患者治疗依从度评分为(82.1±5.5)分。全科组治疗了解评分和治疗依从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60、
  10.49, P<0.05)。
  3 讨论
  慢性疾病是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的病症, 以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为主, 由于此三类病症的治疗效果往往较差, 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控制和缓解, 因此随着时间的迁延, 往往病症会越发严重, 逐渐影响到患者的全身重要的器官、组织, 诱发多种病症和合并病症, 严重的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
  这三类病症的虽然具有极高的威胁性, 但在非急性发作及非合并其他病症的情况下, 多采用在家调理和社区医院进行定期体检+服用相关药物的治疗方式,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既能节约大型医院资源, 又能降低其自身的经济负担[3]。
  另外, 虽然专科治疗能够对老年患者的慢性病症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但由于三类病症会因为并发症互相影响, 因此对于合并症采用专科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 患者的整体情况好转有限, 另外则是采用专科治疗时, 患者需要服用大量药物, 這些药物不仅会对患者的经济压力造成影响, 也有很大几率出现药性冲突, 导致患者发生意外, 加上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 记忆力日渐衰退, 经常会将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方式混淆, 导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药效不佳, 而采用全科医生治疗模式, 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病症和经济能力开具药物, 使用对合并病症均具有疗效的药物(如二甲双胍这种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均具有效果的药物), 减少患者的药物服用量[4, 5]。这也是本次实验中, 全科组患者的药物服用后不良反应次数与常规组患者形成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次数少, 经济花费少, 加上医护人员的劝导, 治疗信心的提升以及定期的培训不断的加深病症了解度, 患者会有意识的遵医嘱进行自我防护, 加上家人、医护人员在饮食、锻炼、不良生活习惯上的监督和纠正措施, 患者能够的获得极为良好的治疗效果[6, 7]。在本次实验中, 全科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为(1.1±0.7)次,
  明显少于常规组的(2.6±1.5)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组患者健康评分为(5.7±2.4)分, 明显低于常规组的(9.7±3.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组患者治疗了解评分为(88.4±5.1)分, 治疗依从度评分为(91.4±3.6)分,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4.5±6.4)、(82.1±5.5)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在接受全科医生模式下的治疗后, 其对于自身病症和治疗、用药、防护更加了解, 对于治疗的依从度也更高, 这能有效的帮助其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 提高自身病症的治疗效果,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宪永. 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心理月刊, 2019, 14(16):122.
  [2] 李杰荣. 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 32(4):616-617.
  [3] 王敏, 刘海红, 张慧媛. 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究.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33):65-66, 68.
  [4] 陈艺芳. 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病的方法研究.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6, 3(16):40, 42.
  [5] 罗东勇, 李汉兴, 陈能栋, 等. 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效果分析. 内科, 2016, 11(2):276-277, 291.
  [6] 徐冬艳. 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家庭保健, 2018(17):254.
  [7] 袁科. 全科医生模式治疗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效果观察. 健康前沿, 2017, 26(11):237.
  [收稿日期:2020-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87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