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分析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的效果

分析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的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 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 观察组采取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行走能力评分为(25.73±3.10)分, 上下楼梯能力评分为(18.90±5.13)分, 肿胀程度评分为(9.16±1.13)分, 屈曲、挛缩程度评分为(26.03±4.05)分, 综合能力评分为(81.23±11.35)分;观察组患者行走能力评分为(27.83±2.85)分, 上下楼梯能力评分为(21.92±4.86)分, 肿胀程度评分为(10.22±0.97)分, 屈曲、挛缩程度评分为(29.04±3.82), 综合能力评分为(89.33±9.58)分。观察组行走能力, 上下楼梯能力, 肿胀程度, 屈曲、挛缩程度, 综合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患者采取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 可有效缓解患者关节肿胀、疼痛, 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翻;屈曲挛缩畸形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4.029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高发膝关节慢性关节炎疾病, 患病原因与软骨变性、破坏、丢失等原因密切相关, 患病后关节边缘、软骨下骨出现骨赘。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 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特收集本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最小62岁,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73.5±4.8)岁;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5.5±1.7)年;病情分级:Ⅰ度12例, Ⅱ度10例, Ⅲ度15例, Ⅳ度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最小60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71.5±4.2)岁;病程1~8年, 平均病程(4.5±1.7)年;病情分级:Ⅰ度11例, Ⅱ度12例, Ⅲ度14例, Ⅳ度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X线片检查均确诊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出现严重退行性改变和骨赘;②膝关节间隙变窄, 骨质明显增生, 存在不同程度内翻、屈曲挛缩畸形;③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骨质疏松、不符合手术指征;②神经肌肉疾病其其他因素引起的膝关节病变;③急性、慢性骨关节感染;④膝关节侧副韧带严重损伤;⑤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肾功能障碍;⑥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⑦精神疾病、沟通、认知障碍及不依从者;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 患者保持仰卧或坐位姿势, 膝关节保持屈曲, 角度为70~90°, 在患膝放置铺巾, 并进行常规消毒, 临床医生在操作时必须戴无菌手套, 取髌骨外侧、内侧内膝眼、外膝眼合适位置穿刺;使用7号针头注射器(5 ml)对膝关节腔进行穿刺, 将关节腔中积液抽出, 将2 ml玻璃酸钠注入关节腔, 注射结束后必须协助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 时间保持在2 min左右, 使玻璃酸钠能在关节中均匀分布, 1次/周, 连续治疗5次。
  观察组采取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选择强生公司和Link公司稳定型假体49膝、96膝;行腰硬联合麻醉, 静脉滴注抗生素, 20 min后使用止血带充气;取膝前正中合适位置作切口, 经内侧髌旁入路进入关节, 脱位髌骨, 将部分髌下脂肪垫、增生滑膜组织、内外侧半月板切除;将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切断, 胫骨平台使用骨刀将股骨周缘骨赘彻底清除, 剥离骨膜下关节囊和内侧副韧带深层, 将范围控制在胫骨关节面1.0~1.5 cm左右;术前使用X线片对患者外翻角度进行测量, 通过髓内定位法截出股骨远端9 mm, 使用髓外定位对胫骨进行定位, 以胫骨髁间棘、胫骨骨脊、胫骨结节、第2跖骨及其他骨性标志为参照, 对损害轻侧高点8~10 mm、胫骨平台最低点1~2 mm截骨, 以免截骨平面出现内翻情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在伸直间隙置入合适的间隙测量模块, 由于部分患者关节无法完全伸直, 可在活动范围内施加内外翻应力, 并对内外侧软组织稳定性和张力进行评价, 并对内外侧间隙、伸直间隙厚度、内外侧张力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对内侧结构进行松懈, 使内外侧保持平衡;以通髁线、AP线、股骨后髁连线为参照, 在胫骨截骨面明确股骨外旋(3~5°), 将4合1截骨模块安装好;对股骨髁前、前斜、后斜、后进行截骨, 对关节囊后方骨赘进行彻底清理, 将间隙垫插入, 并对屈伸间隙相等性进行评估;如患者伸直间隙过小, 可以股骨髁为起点从后上方对关节囊进行剥离, 对内侧结构和后方组织进行合理彻底松解;如患者屈曲畸形改善效果不满意, 伸直间隙比屈曲间隙小, 可适当在股骨远端增加截骨2~4 mm;屈曲挛缩患者需对髌骨进行神经化处理, 对周缘骨赘进行修整, 选择型号合適的试模安装好, 并对膝关节内外翻稳定性、活动度、髌股轨迹进行测试, 后再进行脉冲枪冲洗, 将股骨髁、胫骨平台、厚度合理的聚乙烯衬垫安装好, 对骨水泥碎屑进行清理, 患者保持屈曲姿势对切口进行缝合, 留置引流管。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膝关节功能评分。①临床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完全消失, 步行能力, 下蹲能力恢复正常, 关节活动度>130°;有效: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步行能力, 下蹲能力明显改善;无效:患者膝关节肿胀、疼痛、步行能力, 下蹲能力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以《膝关节功能评定表》[1]为依据, 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评分内容包括行走能力, 上下楼梯能力, 肿胀程度, 屈曲、挛缩程度, 综合能力, 得分与患者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0例, 有效2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4.0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8例, 有效2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行走能力评分为(25.73±3.10)分, 上下楼梯能力评分为(18.90±5.13)分, 肿胀程度评分为(9.16±1.13)分, 屈曲、挛缩程度评分为(26.03±4.05)分, 综合能力评分为(81.23±11.35)分;观察组患者行走能力评分为(27.83±2.85)分, 上下楼梯能力评分为(21.92±4.86)分, 肿胀程度评分为(10.22±0.97)分, 屈曲、挛缩程度评分为(29.04±3.82), 综合能力评分为(89.33±9.58)分。观察组行走能力, 上下楼梯能力, 肿胀程度, 屈曲、挛缩程度, 综合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群体多集中于老年群体, 临床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软骨细胞减少、软骨退行性变形、形态畸形、功能障碍等,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截除受损关节面进行重建, 在三维方向对关节基线进行重建, 维持软组织平衡, 使髌股保持良好关系, 促进下肢力线和关节功能恢复, 提高关节面接触应力对称及平衡[2]。研究表明[3], 内翻畸形患者在矫正时, 必须先恢复下肢力线, 重建膝关节稳定性, 因此, 临床医生需现对患者膝内翻形成机制和构成因素进行评估, 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 从而改善患者鹅足、内侧副韧带、后内侧关节囊、后交叉韧带挛缩。在手术过程中, 软组织松解平衡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关键所在, 只有先松解软组织再切骨, 方能对关节畸形进行纠正[4]。膝内翻患者需先松解膝内侧软组织, 并将前交叉韧带切断, 将关节囊内侧半月板和关节上附着点切开, 剥离骨膜, 将骨赘切除。如患者内翻、屈曲挛缩畸形仍未得到纠正, 还应内侧副韧带止点、鹅足进行远端剥离, 膝外翻需松解膝外侧软组织, 取关节内距髌骨外缘1 cm左右位置。将髌韧带扩张部直行切开, 再将髂胫束前缘横形切断, 从股骨外髁处剥离腘肌腱、腓侧副韧带, 膝屈曲畸形者需松解膝后侧软组织, 将后交叉韧带切断, 将胫骨、股骨、关节囊粘连位置分离, 股骨截骨, 再将关节囊切开, 方能减轻患者关节疼痛, 改善患者内翻、屈曲挛缩畸形, 维持关节稳定[5]。
  本研究观察本院收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行走能力, 上下楼梯能力, 肿胀程度, 屈曲、挛缩程度, 综合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患者治疗中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患者采取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 可有效缓解患者关节肿胀、疼痛, 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波, 罗建成, 王平, 等.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及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分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 32(6):589-591.
  [2] 史建伟, 牛维, 卢贺, 等. 关节外截骨矫形并同期单髁置换术治疗关节外畸形继发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1例. 临床骨科杂志, 2017, 20(3):381-382.
  [3] 从先锐.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疗效观察. 中国基层医药, 2018, 22(15):2317-2318.
  [4] 谢卫宁, 杨英年, 甘六央, 等.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8例. 当代医学, 2019, 15(27):52-53.
  [5] 張睿强, 王继东.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4(6):827-828.
  [收稿日期:2020-03-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09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