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心理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心理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 120例心肺复苏患者, 按入院时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诊护理,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压、心率、抑郁情绪、康复疗效、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动脉压为(7.08±1.15)kPa、心率为(84.79±8.31)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5.88±5.02)分;实验组动脉压为(9.26±1.47)kPa、心率为(97.88±9.46)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1.18±4.32)分。实验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8、8.053、5.497, P=0.000、0.000、0.000<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5, P<0.0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 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 P<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干预, 可有效改善动脉压、心率指标, 缓解抑郁情绪, 提高康复疗效。
  【关键词】 心肺复苏;急诊心理护理;康復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0.082
  心肺复苏属于呼吸、心跳骤停时的一种急救措施, 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开放气道使患者自主心跳、呼吸逐渐恢复, 从而确保呼吸通畅, 保证血氧供给, 可有效减少疾病死亡率、致残率, 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积极作用[1]。一般情况下, 心肺复苏患者具有病情急重等特点, 生命体征不稳定, 易引起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并发症, 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 需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辅助治疗, 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提高疗效。据数据显示, 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缓解动脉压和心率指标, 从而提高康复疗效, 提升满意度[2]。所以, 本次研究将对本院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心理护理干预, 并对其康复效果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时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51.67%)、女29例(48.33%), 年龄最小26岁, 最大70岁, 平均年龄(42.58±16.15)岁。实验组患者男30例(50.00%)、女30例(50.00%), 年龄最小25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42.49±2.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心肺复苏治疗标准;②患者、家属知晓情况, 自愿签署同意书;③无器官、意识障碍。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脏器疾病;②伴有精神、意识障碍;③非自愿参与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 入院后为患者营造安静、无菌住院环境, 合理控制病房温度、湿度, 确保房间光线充足, 减少人员探视, 避免引起院内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遵医嘱采取心肺复苏治疗, 确保呼吸道通畅, 并给予给氧治疗, 观察患者瞳孔、口唇颜色、神志、血压和脉搏等, 以有效维持体温正常。此外, 饮食上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和鼻饲治疗, 合理配置营养液,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鼻饲治疗时观察鼻饲液速度、温度和流量情况。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因患者受疾病困扰、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 情绪波动较大, 常伴有焦虑、紧张等情绪, 易产生应激反应, 对疾病疗效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若患者意识恢复后可及时询问患者情况, 与患者交流,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告知患者成功病例, 帮助患者答疑解惑, 消除心中疑虑, 使患者能够正视自身病情, 为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勇气。同时, 日常生活中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经常关心和支持患者, 取得患者信任, 拉近护患之间关系, 既能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又能提高满意度。此外, 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 向患者、家属讲解心肺复苏知识、目的和流程等, 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 若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 能够使患者感受到亲情、温暖, 从而减少孤独感, 提高治疗积极性。②呼吸道护理, 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异物, 防止异物堵塞呼吸道, 确保呼吸通畅。若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 帮助患者扣背、翻身等, 有助于分泌物排出。插管操作时遵守无菌操作要求, 仔细固定插管, 防止插管移动、打折对患者造成损伤。给予患者脑部复苏护理, 使用毛巾湿敷头部、颈部, 减少额头、颈部温度, 使脑部氧代谢速度明显减慢, 从而降低脑再灌注损伤。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动脉压、心率、抑郁情绪、康复疗效、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抑郁情绪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重, 心理状态越差。康复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呼吸血压胶瞳孔反射恢复正常;有效:呼吸、血压以及瞳孔反射均有所好转;无效:面色紫钳、瞳孔反射消失。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共发放120份问卷, 回收120份, 总分以100分为标准, 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总分≥90分;一般满意:总分60~89分;不满意:总分≤59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包括抽搐、反应迟钝和记忆下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对比 对照组动脉压为(7.08±1.15)kPa、心率为(84.79±8.31)次/min、
  抑郁情緒评分为(45.88±5.02)分;实验组动脉压为(9.26±1.47)kPa、心率为(97.88±9.46)次/min、抑郁情绪评分为(41.18±4.32)分。实验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8、8.053、5.497, P=0.000、0.000、0.000<0.05)。
  2. 2 两组康复疗效对比 对照组显效22例(36.67%)、有效27例(45.00%)、无效11例(18.33%), 总有效率为81.67%;实验组显效28例(46.67%)、有效29例(48.33%)、无效3例(5.00%), 总有效率为95.0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5, P<0.05)。
  2. 3 两组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21例(35.00%)满意、29例(48.33%)一般满意、10例(16.67%)不满意, 满意度为83.33%;实验组30例(50.00%)满意、28例(46.67%)一般满意、2例(3.33%)不满意, 满意度为96.67%。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 P<0.05)。
  2.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发生4例(6.67%)反应迟钝、3例(5.00%)记忆下降、5例(8.33%)抽搐,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实验组发生1例(1.67%)反应迟钝、1例(1.67%)记忆下降、1例(1.67%)抽搐,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 P<0.05)。
  3 讨论
  心脏骤停属于临床常见症状, 受心肌梗死、药物中毒、心脏功能下降以及心脏循环中断等因素影响, 心脏停止搏动, 引起机体缺氧、缺血等, 若不及时抢救, 会随着病情加重导致猝死[3]。目前, 临床对于心脏骤停主要采取心肺复苏治疗, 能够改善脑部、心脏缺氧状况, 提高抢救成功率。但由于多数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后生命体征仍处于危险状态, 再加之受疾病困扰以及担心治疗效果、费用等因素影响, 常伴有焦虑、浮躁等情绪, 导致应激反应强烈, 不利于疾病预后。因此, 针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改善疾病预后。
  急诊心理护理主要是在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 使护理更全面化、具体化, 联合心电图监护、脑部复苏、呼吸道护理等手段, 既能减少不良反应症状, 改善疾病预后, 又能提高护理质量[4]。及时调整室内湿度、温度, 控制探视人数,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 有助于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加快疾病恢复。加强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增加巡视次数, 出现异常问题能够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防止病情恶化, 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同时, 加强脑部复苏护理, 患者心肺复苏结束后, 使用毛巾湿敷患者头部和颈部, 能够减少脑氧代谢, 避免脑组织再灌注损伤。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 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 确保呼吸通畅, 加强插管护理, 确保气道湿润, 控制低压气囊频率, 能够避免咽部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吸反流[5]。因大多数患者受家庭经济条件以及担心治疗效果等, 负面情绪波动较大, 及时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此时再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干预, 积极与患者交流, 不仅能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提高积极性, 还能促进和谐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 对于疾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动脉压、心率和抑郁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急诊心理护理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抑郁情绪, 提高依从性, 促进和谐护患关系, 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广明亮, 范玉梅, 陈楚云, 等. 心肺复苏标准化考核对提高急诊护士团队合作能力的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 4(5):156-158.
  [2] 武海棠, 朱曼曼, 徐元元, 等. 重症监护室心外科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综合护理的效果.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18, 16(5):31-33.
  [3] 李伍娥, 陈敏, 王晓萍. 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的分析.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19, 7(1):57-59.
  [4] 王永红, 王婕, 吴国兰, 等. 腹部提压装置在院前心肺复苏患者急救中的效果分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1):115-117.
  [5] 岑惠琳, 李桂湘, 杨伟燕. 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心肺复苏术的实施体会.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 5(1):176-178.
  [6] 黄燕红. 分析心肺复苏的患者实施急诊心理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家庭医药, 2018(9):163.
  [收稿日期:2020-04-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58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