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ICU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ICU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爱勤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护理,提供充分的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6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按照护理方法分成常规护理组(予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和优质护理组(在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干预),每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PaO、PaCO、SaO、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优质护理组PaO、PaCO、SaO、pH值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有效率[87.50%(28/32)]及护理满意评分分均要高于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评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用于重症监护室早期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会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监护室;早期;俯卧位通气;优质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是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的症状、体征及临床过程往往与侵袭的方式、强度及机体的反应有关。俯卧位通气是指将患者取俯卧位进行各类机械通气操作,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经济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增加患者的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位置及运动情况,促进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赖区血流与通气的比值,改变肺顺应性,减轻纵膈对心肺的压迫,改善氧合情况。但是对于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重症监护室患者来说,往往存在较大的护理难度[1]。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早期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2月~2021年1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按照护理方法分成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每组32例。常规护理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51~75岁,平均(62.36±4.52)岁。优质护理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50~73岁,平均(62.30±4.54)岁。本研究已经获取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如突然起病,肺外肺内因素明确,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肺有渗出性改变,氧合指数低于300 mm Hg;有无法用水负荷过重、完全心力衰竭解释的肺水肿;每分钟通气量超过13 L,静态肺顺应性低于40 ml/cm HO;通气治疗时间未超过36 h;呼气末正压≥5 cm HO,通气24 h后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FiO)≥0.6;动脉血氧合指数PaO/FiO<100 mm Hg以上。排除标准:治疗前接受过大型手术;肺部合并严重感染及大咯血;肝肾受损严重并伴有临床症状;颅内高压;存在严重的抑郁症及意识障碍。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俯卧位通气治疗,通气模式-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潮气量容积6 ml/kg,保持气道平台压<30 cm HO,潮气量容积6 ml/kg时气道平台压>30 cm HO,减少至46 ml/kg,血氧饱和度保持在88%~95%。
  常规护理组予以健康指导、血气分析及生命体征监测等临床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优质护理组在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法为:
  通气前确认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禁忌证,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情况;通气过程中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血压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呼吸机的相关参数进行调节,必要时对血气分析指标进行人工干预调整;定期检查及清洗患者管道,确保通气正常且无折叠情况出现;日常注意皮肤清洁,定期翻身,密切观察患者皮肤受损情况,避免出现压疮;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其内心想法,辅以心理疏导;定期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情况,必要时予以镇痛剂缓解疼痛;在不影响通气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患者取俯卧位通气治疗时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可将患者的头部抬高15°~30°,避免面部水肿、胸部皮肤溃烂或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血流动力学指标[2]:动脉血氧分压(PaO)、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SaO、pH值,于护理前与护理后进行记录。并发症[3]:于护理期间进行观察,包括面部水肿、深静脉血栓、皮肤溃烂、压疮、臂丛神经损伤,计算各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4]:于护理后,通过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证明护理满意度越高。护理有效率:患者在护理后的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即为有效。
  1.4 y计学方法
  对所获得的各项临床数据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nlc202211031008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护理前,优质护理组PaO、PaCO、SaO、pH值依次为(60.28±11.80)mm Hg、(91.25±13.50)mm Hg、(86.59±11.45)%、(7.59±1.76),与常规护理组的(59.29±12.32)mm Hg、(91.45±11.02)mm Hg、(85.65±10.09)%、(7.79±1.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优质护理组PaO、PaCO、SaO、pH值依次为(88.59±12.68)mm Hg、(60.17±12.52)mm Hg、(99.86±12.65)%、(7.29±1.40),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的(80.56±11.65)mm Hg、(71.62±13.85)mm Hg、(89.82±12.16)%、(7.55±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比较
  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有效率[87.50%(28/32)]及护理满意评分(97.34±1.52)分均要高于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有效率[75.00%(24/32)]及护理满意评分(89.02±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优质护理组17例患者出现面部水肿,5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7例患者出现皮肤溃烂,11例患者出现压疮,2例患者出现臂丛神经损伤,面部水肿发生率为53.12%,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63%,皮肤溃烂发生率为21.88%,压疮发生率为34.38%,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为6.25%。常规护理组21例患者出现面部水肿,9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12例患者出现皮肤溃烂,15例患者出现压疮,4例患者出现臂丛神经损伤,面部水肿发生率为65.62%,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12%,皮肤溃烂发生率为37.50%,压疮发生率为46.88%,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2.50%。优质护理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要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俯卧位机械通气能否改善生存率、促进疾病恢复仍存在争议。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整体效果在每个时间节点均是一致的,俯卧位通气时间超过10 h/次,联合应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及重症疾病组(PaO2/FIO2<150 mm Hg)中,死亡率均有显著下降[5]。但俯卧位通气也增加了压疮、面部水肿、深静脉血栓、皮肤溃烂及臂丛神经损伤等风险。大气道问题(包括计划外拔管、选择性插管入主支气管、插管内阻塞)在俯卧位通气组中均显著增加。俯卧位通气与呼吸机相关肺炎、静脉/动脉通路丧失、气胸、胸腔引流管滑落、心脏骤停或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事件等均无明显关联。尤其是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联合应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加强优质护理模式的支持,可显著提高有效率[6]。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经护理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比护理前有所改善,且优质护理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也均要高于常规护理组。这说明优质护理在辅助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优质护理组患者面部水肿发生率为53.12%、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63%、皮肤溃烂发生率为21.88%、压疮发生率为34.38%、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为6.25%,常规护理组患者面部水肿发生率为65.63%、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13%、皮肤溃烂发生率为37.50%、压疮发生率为46.88%、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2.50%,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要明显高于优质护理组。可见,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时辅助优质护理,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7]。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一系列的专科护理、细节化护理,可最大限度地保护肺功能,避免过度通气,减少肺损伤的发生;通过加强对病情的监测力度及正确选择处理措施,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8~9];同时加强管道护理力度,及时清理阻塞管道,可使吸痰的过程更为顺利;及时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可促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进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10];通过对并发症的预防,也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1~12]。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用于重症监护室早期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彩虹,王楠,张秀敏.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7):159-162.
  [2] 成甜田,王营忠.我国基于胸痛中心建设的协同救治网络运行现状及展望[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8):1-5.
  [3] 黄海燕,陈英俊,陈巧玲.优化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对急性STEMI 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3):165-168,174.
  [4] 向鑫,刘畅,杜朝晖.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C合征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2):325-328.
  [5] 高丽丽,吴泰华,贺环宇.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21,43(3):273-277.
  [6] 沈洋,朱哲,蔡雪,等.肺部超声对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9):951-952,966.
  [7] 孟蕾.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6):69,71.
  [8] 王宇,陈云云,周鸳,等.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13(3):371-373,377.
  [9] 申月芹,王如珠.胸痛急诊整合式护理与心梗绿色通道护理的比较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4):193-194.
  [10] 叶慧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8):128-130.
  [11] 王琦,李虎,欧东波,等.胸痛中心急救护理流程的建立及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7,21(6):1144-1147.
  [12] 向定成.胸痛中心与急救体系建设-美、德、中三国认证标准比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7,9(1):6-10,161.

nlc202211031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4172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