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肩关节脱位复位方法的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锦

  摘要:目的 分析对肩关节脱位患者分别实施手牵足蹬法以及外旋复位法进行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30例肩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5例。参照组选择手牵足蹬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选择外旋复位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位情况、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治疗时间和VAS评分,同时比较复位后的肩关节功能。结果 参照组复位成功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参照组的并发症以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参照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参照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复位后,参照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 手牵足蹬法和外旋复位法是临床肩关节脱位的两种复位方法,均有一定的效果。相较于手牵足蹬法,外旋复位法更能提升患者的复位成功率,同时还能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复发的情况,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疼痛感,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在复位后有良好的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手牵足蹬法;肩关节脱位;外旋复位法;复位
  肩关节是成人最容易出现脱位的关节之一,约占各个关节脱位的50%左右[1]。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创伤性前脱位。发生肩关节脱位后,应尽快通过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这样才能降低患者肱骨头缺血坏死的概率。临床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有很多,包括手牵足蹬法、悬垂复位法、牵引回旋法等,但这些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复位成功率较低。临床理想的复位手法应有效、快速、简单,且能减少患者疼痛感[2]。而自外旋复位法被临床用于肩关节脱位以来,有部分文献已经证实了此手法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对比研究了对肩关节脱位患者分别实施手牵足蹬法以及外旋复位法进行治疗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30例肩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5例。参照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为(42.74±3.65)岁;受伤时间0.5~5h,平均受伤时间为(1.54±2.15)h。实验组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为(42.54±3.81)岁;受伤时间0.5~6h,平均受伤时间为(1.89±2.07)h。两组患者一般病例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遵循自愿原则,经详细了解后均签署相关文件并参与研究,并审批通过;(2)24h内就诊者;(3)确诊为肩关节脱位者。
  排除标准:(1)重要器官受损严重者;(2)精神意识障碍,交流不畅;(3)合并多发伤、骨折者;(4)就诊前服用过镇痛药物者。
  1.2 方法
  参照组选择手牵足蹬法进行治疗。让患者呈仰卧位,由医生通过双手将患者患侧的腕部握住,并稍外展;然后通过同侧足跟蹬至患侧腋窝内,并将脱位的肱骨头抵住;让患者放松后,医生持续用力进行牵引,同时通过足跟进行对抗牵引,利用足跟的杠杆力量来复位肱骨头。
  实验组选择外旋复位法进行治疗。让患者呈仰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患侧,通过对侧的手将患者患肢的腕部握住,另一只手则扶在患者患肢的肘部,让患肘屈曲90°,并让患者放松;之后,将患者的患肢稍内收,直至贴近患侧胸壁,同时前屈约20°;逐渐将患肩外旋,并稍内收患肩,直到有明显的复位感后,再将患肩进行内旋。
  所有患者复位成功后,实施X线片复查并证实,等固定3周后,逐渐开始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察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复位情况。
  (2)观察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包括合并外科颈骨折、肱骨解剖颈骨折、腋动脉损伤以及脱位复发等。
  (3)观察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VAS评分。复位成功后,由患者通过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对复位期间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10分为剧烈疼痛,0分为不痛。
  (4)观察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复位后的肩关节功能。通过NEER评分标准对患者复位后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包括功能30分、解剖10分、运动范围25分,以及疼痛35分,最高分100分。70分以下为差,70~79分为可,80~89分为良,90~100分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全部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复位情况
  参照组复位成功率明显低于实验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见表1。
  2.2 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参照组并发症以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见表2。
  2.3 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以VAS评分
  参照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实验组,且VA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见表3。
  2.4 比较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复位后的肩关节功能
  复位后,参照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低于实验组,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见表4。
  3讨论
  肩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是依赖于关节囊附着的肌肉组织、韧带组织以及周围软组织,因此有着偏高的肩关节脱位风险[3]。而肩关节的稳定主要是由静态稳定结构和动态稳定结构一起维持。其中,静态稳定结构会在人的运动末期,起到稳定肩关节的作用,从而保持肩关节的协调性;动态稳定结构则是在肩关节运动期间,起到调节神经肌肉系统的作用,从而维持动态的稳定性。肩部的静态约束结构有盂肱韧带、关节盂唇、喙肩弓、关节囊以及关节窝等;肩部的动态约束结构有肩胛周围肌肉、肱二头肌腱长头腱、肩袖以及三角肌等[4]。所以,由于肩部关节面的接触少,也缺少骨性结构的约束,却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滑膜关节,使得脱位风险较高。

nlc202211031146



  临床对于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有很多,包括手牵足蹬法、零度位牵引法、牵引回旋法等,但最为常用的还是手牵足蹬法[5]。手牵足蹬法是通过医生的持续牵引力,以及足部在患者腋下对肱骨头的杠杆力来达到和肌肉力量对抗的目的,从而起到让脱位的肱骨头复位的作用。但对于肌肉非常发达的年轻患者,此复位方法会造成因肌肉痉挛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抗医生的复位力,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感,严重时还会造成复位失败,必要时还需要通过麻醉进行联合治疗,不仅增加了麻醉相关的风险,还额外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6]。另外,若没有正确使用此手法,会使患者出现一些并发症。而外旋复位法是通过外旋、内收以及适当前屈的方式,让关节盂前下方和肱骨解剖颈后方的现间的卡压接触被解除,在进行较大的外旋时,是让关节盂前下缘和大结节近端后上方的隆起部互相接触,从而使两个部位不能卡在一起,进而打破局部的稳定;同时,由于外旋后,胸大肌和肩胛下肌被紧绷拉长,肌肉张力增大,产生让肱骨头复位的牵引趋势。加上关节盂和肱骨头之间解除卡死状态,和拉长的肌肉力共同作用,从而让脱落的肱骨头进行自动复位。本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复位成功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参照组的并发症以及复发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参照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参照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复位后,参照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以上数据说明,外旋复位法整体效果优于手牵足蹬法。
  综上所述,手牵足蹬法以及外旋复位法均是临床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且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相较于手牵足蹬法,外旋复位法更能提升患者的复位成功率,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复发的情况,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疼痛感,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在复位后有良好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黎庆标,刘雄,黄洁梅,等.两种单人徒手复位治疗急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对比[J].广西医学,2021,43(14):1661-1663.
  [2] 陈俭波,张曦,翟羽,等.零度位牵引法治疗手牵足蹬法复位失败的肩关节前脱位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7,25(1):42-43,46.
  [3] 欧阳崇志,郑晓辉,杨达文,等.外展外旋自主复位法与手牵足蹬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疗效比较[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9):1716-1719.
  [4] 曹杨波.手法复位治疗肩关节脱位的疗效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1):2862,2860.
  [5] 郑玉石,黄志俭.侧卧位手法与手牵足蹬法治疗不同肩关节前脱位的效果对比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1):158-160.
  [6] 许争光,杨浩,李晓松,等.牵腕蹬肩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166例[J]. 光明中医,2019,34(7):988-991.

nlc202211031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4174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