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永敬

  摘 要:目的 探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利津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心理o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舒适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更好地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与舒适状况,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老年脑梗塞;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23-0-03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可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1]。该疾病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严重者会造成肢体瘫痪,甚至急性昏迷、死亡,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治疗过程中,一些患者对疾病存在的未知或者错误认知,会导致其出现恐惧、多疑和绝望等心理障碍,再加上该疾病治疗难度大,患者因不了解疾病,会产生强大心理压力,担心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而出现悲观、消极与抑郁情绪,影响病情恢复与预后生活质量水平[2]。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心理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改善其心理状态,使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治疗,改善其病情,个性化护理强调针对患者个性特点而开展适合患者的护理模式,这对于针对性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意义显著。基于此,本次研究探究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利津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55~94岁,平均年龄(74.50±8.00)岁。研究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4~96岁,平均年龄(75.00±8.3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充分了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利津县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5》中脑梗死诊断标准[3];②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①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者;②精神疾病者;③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并遵医嘱给予各项护理干预。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实施护理干预前,首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与利津县中心医院自制情况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职业与经济收入等,个体对家庭、自身及社会满意度,依据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进行针对性讲解,比如对理解能力比较好或者接受比较快的患者,可以在讲解时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而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患者可以重点讲解,尽可能保证患者理解到位;结合患者心理弹性设计相关主题活动并制作PPT,使患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内容。一些患者可能会对疾病和治疗内容存在错误的认知,而这错误的认知易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护理时可以及时纠正,多宽慰患者。②人文关怀:在患者入院时可向患者讲解住院环境,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每天保持房间整洁和通风,控制病房湿度与温度,并定期消毒,为患者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患者放平心态,并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可遵照医嘱进行药物干预,并在夜间减少噪音干扰,以及调节室内光源,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细心、温柔地询问患者的内心想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饮食自我管理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和患者身体情况计算出患者每天需要总能量的具体比例和数值,为患者制订专业食谱,确保患者的食物清淡、易消化、低脂、有营养。掌握患者作息时间,为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进展及相关注意事项,多关心患者生活中的小细节,更细致、全面地安排患者的治疗计划。在护理期间可以充分利用乐曲中的各种调式,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等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和舒缓,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疲劳的状态,继而调节患者的情绪,还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效果。③心理护理:组织同伴支持者建立社会支持小组,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开展相关的活动内容,包括情感宣泄、理性情绪的训练等,从而缓解患者的情绪。向家属详细讲解其情绪变化对患者的影响,指导家属需要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患者更多感情支持。护理人员应时刻注意患者情绪的起伏变化,亲切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不断地鼓励、安慰患者,并鼓励患者家属一同做心理疏导,使其注意力得到部分转移,减轻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护理期间应当观察患者面部情绪,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并向患者讲解良好心态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鼓励患者放平心态。此外,护理期间医护人员应当使用合理的沟通技巧,比如使用平易近人的话语,并简单做自我介绍使患者能够消除顾虑,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护理期间可引导患者适当发泄情绪,或者采用音乐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使患者心情能够处于平静的状态,从而有效减轻其身心压力,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

nlc202212021429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心理状态,采用SAS评分、SDS评分进行评价。SAS总分100分,<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0~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4];SDS总分100分,<53分为正常,53~62分为轻度抑郁,62~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5]。
  ②观察两组生活质量与舒适状况,分别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舒适状况量表(GCQ)进行评价,SF-36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6]。GCQ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等共4个维度、28个条目,分值28~112分,评分越高代表舒适程度越好[7]。
  ③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利津县中心医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价,总分100分,<60分表明不满意,60~85分表明比较满意,>85分表明非常满意[8]。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SF-36、GCQ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F-36、GC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F-36、GC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同时可能自身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更容易出现脑梗死[9]。脑梗死不仅发病较为凶急,多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可在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就达到高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产生大面积脑梗死,则会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10-11]。急性缺血性损伤患者可引起神经功能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所以大多数患者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后遗症,存在较高致残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易引发负面情绪。因此,在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展开治疗期间,应当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情绪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充分满足患者机体的物种需求,即自我实现、尊重、归属、安全以及生理等,可以进一步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护,从而减轻自身存在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12-13]。通常情况下,患者的认知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自己的情绪,比如患者对事物存在错误且不良认知,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会出现不良心理状态[14]。护理时,可以通过个性化心理护理方式及时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观念,使患者掌握正确知识。然后通过互相鼓励和支持的方式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本研究中,研究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向患者传授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通过向患者讲解在治疗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放平心态。护理期间医护人员应当使用合理的沟通技巧,比如使用平易近人的话语,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感[15-16]。其次,通过引导患者学会适当地发泄负面情绪,减轻其身体和心理压力,改善患者情绪。最后,再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纠正其错误认知,并在护理期间站在患者角度思考了解其真实的想法,从而更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提高护理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SF-36、GC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因为个性化心理护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文关怀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夜间减少噪音干扰,以及调节室内光源,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关心患者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周密安排患者的治疗计划,提升患者的舒适度,改善睡眠质量,使患者可以处于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17-18]。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6%,此结果与刘子钰[19]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对该患者采用此种护理方式有着良好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理满意程度,帮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
  综上所述,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具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更好地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与舒适状况,从而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大敬.肢体康复训练结合认知心理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9):188-190.
  [2]屈,牟春英,曹娜,等.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2):297-298,301.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4]宋彦锡,林海丽,吴海燕.规范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2):401-403.

nlc202212021429



  [5]何鑫,刘翠.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梗塞后遗症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3):493-494.
  [6]雷倩.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脑梗塞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6):1038-1039.
  [7]袁景红,黄小琼,张凯航,等.集束化气道护理在脑梗塞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4):647-649.
  [8]范丽娟.康复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9):3483-3484.
  [9]高冰.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梗塞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临床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9,40(11):2656-2657.
  [10]易阿珊,刘玉芳,吴伟莉,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25):124-127.
  [11]陈青,黄玲,陈春燕.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9,32(3):731-733.
  [12]席贻慧.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梗塞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2):56-57.
  [13]赵林,李娜,李红梅.脑梗塞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J].系统医学,2021,6(16):188-190,198.
  [14]丁华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251-252.
  [15]魏春波.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1,40(23):140-142,146.
  [16]杨颖.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及有效性分析[J].系统医学,2019,4(20):155-157.
  [17]治娜,安媚,吴燕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塞后抑郁患者语言、肢体及心境康复中的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 45(4):743-746.
  [18]冯会华,吴小玲,卢佩兰.程序化护理对高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压疮发生的预防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20,33(2):479-481.
  [19]⒆宇.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2):60-61.
  作者简介:张永敬(1985.8-),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东营市,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个性化护理、心理护理。

nlc2022120214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442903.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