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女儿总在镜子前浪费时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子勋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主讲人:薇薇妈妈
  最近发现女儿有一个问题,以前都是我给她买衣服,但在她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突然自己提出想穿什么什么样的衣服,而且总是说“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服饰,所以我也要穿”。她每天早晨起来,待在洗漱间里半天都不出来,一开始我们很担心,以为她在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事,后来有一次当我们推开门的时候,发现她一直在镜子前面对着镜子微笑,做各种表情,给自己梳各种各样的发型。早上上学的时间非常紧张,她在镜子前面这么浪费时间,我非常生气,当时就训了她。可是并没有奏效,一个月以后,她在书房里看书,我推门进去给她送牛奶,发现她正对着镜子咧着嘴笑,不知道她在干什么。
  我非常担心,是不是女孩子进入青春期都会这样?我做些什么能让她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而不是自己的形象上呢?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照镜子有很强的心理学意义,是寻求主体(心)与客体(身)的对应。一个孩子接纳自己是从接纳自己身体外形、面部特征开始的。对着镜子笑,扮可爱的人是成功地接纳自己或正在努力接纳自己的人。对镜子愁眉苦脸或拒绝照镜子的人,则是拒绝自己和不接纳自己。照镜子的象征意义是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谁”,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意识觉醒。这个女孩从镜子里找自己可爱的样子,是在喜欢和接纳自己。
  有时候,年轻女孩开始照镜子也代表性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些美的东西。这个妈妈谈到孩子总是摆出各种姿势、发型、还对着镜子笑,其实对着镜子笑就是对着自己笑,这需要一定的勇气。我们看到很多人不敢对着镜子笑,那是他不喜欢自己,不敢认同自己,甚至有人不敢照镜子,因为他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会很难过。太爱照镜子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自恋,自恋是青少年必需的东西,每个孩子都是从自恋发展到去爱别人。如果她爱照镜子,就说明她喜欢自己,这也是一件好事。
  这位母亲把照镜子和学习对立起来了,其实这是两件事,尽管在时间上它们可能有冲突,但就事情本身而言并没有矛盾。喜欢自己的人会更追求完美,学习上也要求比别人强。不喜欢自己的人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学习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这样做,一是考虑该给她买漂亮的衣服,考虑她的形象,二是自己也要学着真正开始欣赏女儿,嘴上说出来对女儿的喜欢。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喜欢女儿,女儿就不会太依靠镜子找自我好感。因此,要让她知道不一定照镜子,通过别人的眼睛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完美。
  当然,在镜子面前停留的多,关注自己的形象太多,导致注意力从学习上游移的情况并不是没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照镜子就说孩子一定怎么样,很多事情是并存的,并不直接存在相互矛盾的关系。同样,照镜子也是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象征阶段,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失。事实上妈妈的担心来源于她太在意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没有什么想法的好女孩。但这不可能,因为现在的社会很丰富,一个十四五岁、已经上初二的女孩,正是联想很丰富的时候,每天她大脑里都会有很多丰富的想象。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想象的人是很糟糕的,不可能学习好。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一种是感性的形象思维,两种思维都好的人才可能是优秀学生,如果只有一种思维好,就有可能成为书呆子。一个女孩,十三四岁到十五岁的时候,会发展她对自我的想象,对社会的幻想,对人际的敏感,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她的心理能力,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陪孩子长大》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推出的李子勋心理热线丛书(《婚姻的烦恼》、《陪孩子长大》、《心灵飞舞》、《幸福从心开始》)以实际案例为证,从不同角度解决高压之下困扰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是家庭必备的心理指导丛书。
  《陪孩子长大》采取个案的方式写成,用阐述解释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除心理困扰带来的痛苦,帮助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李子勋定价:21元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课堂笔记
  照镜子的象征意义是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谁”,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意识觉醒。如果她爱照镜子,就说明她喜欢自己,这也是一件好事。在孩子没照镜子以前,家长的语言和眼睛就是镜子,家长应该很好地使用这面镜子,经常把孩子的优点投射出来,缺点隐藏起来。
  
  在孩子没照镜子以前,家长的语言和眼睛就是镜子,家长应该很好地使用这面镜子,经常把孩子的优点投射出来,缺点隐藏起来。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实际上这个妈妈应该感到高兴,女孩做作业时,对着镜子笑一笑,取悦自己,可以达成对紧张的缓冲。家长需要跟孩子讲的就是要协调好时间,比如说早上起来,梳妆的时候对着镜子笑一笑,睡觉以前照一照,平时在她的房间里不要放镜子,尤其是不要在书桌上放镜子。因为镜子有很多神秘体验,很容易把孩子的眼睛抓过去,与其预防,不如把镜子拿走。但可以在客厅里放一面大镜子,让孩子能够观察到自己的举止、面容和微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缺点,希望孩子把缺点都屏蔽掉,变得越来越好。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是家长为孩子着想,实际上家长是在“剥削孩子”。为什么叫“剥削孩子”呢?因为家长在利用孩子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包括他们的社会压力、人际压力、对自己的不满意、对事业的不满意。如果家长的很多愤怒没有安全的途径去发泄,那就只能在孩子身上找发泄点,通过孩子所谓的“缺点”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出来。那是家长需要依赖孩子,而不是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
  如果家长用成熟的眼睛来看孩子,孩子会是幼稚的,总有很多问题,就像拿大树和小树比,总觉得小树长得不直或者长的位置不对。其实,孩子从幼稚到成熟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天生就很成熟或者很完美。而且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家长不能用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国对小孩的教育总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欧美国家从孩子小时候起就鼓励他们骄傲,一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前一段时间,我的哥哥带着他的孩子从加拿大回来,小孩来到我家唱的儿歌是“我比你棒,我跑的比你快,做事比你好……”我听了之后感觉文化的差异太大了,国内一定不会这样唱,不会说“我比你好”,只能说“你比我好”,都是大的东西送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所以我觉得,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鼓励他们信任自己,喜欢自己,认为自己很棒,这会使孩子更容易度过日后的心理困境,不容易发展成自我矛盾、自我冲突的人格。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到大都明白他的优点在哪儿,长处在哪儿,让他明白,不管他怎么表现家长都喜欢他,爱他,他是爸爸妈妈的骄傲。至于他有缺点也好,有弱点也好,学习不努力也好,只是某个时间段、某个年龄的问题,不是一辈子的问题。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学会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或者跟别人吵架了,一定不要用“总是……”“你就是这样……”“你从来就怎么怎么……”这么绝对的词去评价他,否则会带有全盘否定的意味,意味着“你从来不是一个好东西”。家长要说:“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好孩子不能老做这样的事。”强调他是一个好孩子,在这个定义下批评他,他会比较容易接受。家长也可以说:“我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在学习上有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哦?”孩子听起来就不会引发逆反,心理上也不容易受到挫伤。如果家长用全面否定的话“你从来都不好好学习”,或“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儿”,就容易挫败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
  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弱,如果家长经常用语言来挫伤他,就等于在灵魂上伤害他,灵魂就像杯子一样要盛满爱,盛满关心,盛满信赖。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老是拿话去伤害他,就等于给孩子心灵的杯子戳了一个洞,杯子永远盛不满,孩子的心永远饥渴,没有自我满足,他的生活也就会永远焦躁不安。家长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保护他,尤其是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很希望父母能够在语言上注意到他们的感觉,少提他们的缺点,少说过头的话,尽可能多地表扬他们的优点和好品质。其实给自己一个微笑,就是在讨好自己,安抚自己。上面个案里的女孩天天对着镜子微笑,应该是一个自我认同不错的可爱的孩子。
  
  家庭作业
  1.家长需要跟孩子协调好时间,平时在她的房间里不要放镜子,尤其是不要在书桌上放镜子,可以在客厅里放一面大镜子,让孩子能够观察到自己的举止、面容和微笑。
  2.家长不要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发泄自己的愤怒,通过孩子所谓的“缺点”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出来。那是家长需要依赖孩子,而不是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
  3.家长不要用自己成熟的眼睛看孩子的幼稚,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鼓励他们信任自己,喜欢自己,认为自己很棒,这会使孩子更容易度过日后的心理困境,不容易发展成自我矛盾、自我冲突的人格。
  4.家长批评孩子时,一定不要用“总是……”“你就是这样……”“你从来就怎么怎么……”这么绝对的词去评价他,这带有全盘否定的意味,意味着“你从来不是一个好东西”。家长要强调他是一个好孩子,在这个定义下批评他,他会比较容易接受。
  ――本文摘自《陪孩子长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190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