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麻疹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建湖县近湖镇卫生院,江苏 盐城,224700)
  【摘要】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长期以来,麻疹病毒都被认为是遗传稳定、抗原性单一的病毒。本文分析了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麻疹的控制消除措施。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病原学;研究进展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麻疹疫苗前时代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1.3亿儿童发病。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率的逐年提高,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现将麻疹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如下:1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1.1 时间分布特征
  麻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带气候下发病高峰在晚冬和早春;热带气候下干燥季节高发;在麻疹疫苗接种率较低的人口密集城市,可常年持续高发;麻疹爆发的频次主要取决于易感人群的密度和暴露于传染源的可能性,在接种率较低的国家,每2-3年流行一次;在接种率高的国家,每5-7年流行一次。
  我国在未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呈周期性发病,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高峰期,并每隔1-2年为一个小流行年,相隔4年就会有较大的流行。麻疹疫苗广泛使用后,发病高峰后移至每年3-5月份;但在局部地区由于麻疹爆发或流行,也存在全年高发的现象。我国近10年来每4-5年会出现麻疹流行高峰,这与近年来欧洲区的麻疹发病约4年一个高峰相一致。1.2 人群分布特征
  人群对麻疹普遍易感,一般疫苗时代麻疹发病年龄有3种模式:小年龄组模式:表现为<15岁的病例占总病例的75%左右,其中50%以上<7岁,我国大部份地区尚属于这种模式;大年龄组模式:表现为75%的病例≥15岁,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一般属于此模式;混合模式:6岁、7-14岁和15岁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15岁占20-30%。
  我国麻疹发病有向高年龄发展趋势,但仍以小年龄组为主,麻疹发病后移的原因主要为:一是麻疹流行强度明显减弱,少数易感者接触麻疹病毒的机会大为减少;二是麻疹疫苗免疫成功后多年,少数人由于抗体滴度低下,免疫力下降而发病。2 麻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具有六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血凝蛋白(H)、融合蛋白(F)、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巨蛋白(L);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储存宿主,它只能自然感染人和一些类人猿。它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多个基因型,截止2006年已发现8个基因组(A-H)、23个基因型(A、B1-3、C1、2、D1-10、E、F、G1-3、H1、2)曾在世界各地流行过。
  过去认为,麻疹病毒比较稳定,但国际上近年分离的麻疹野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和抗原已发生变异。在麻疹病毒的结构基因中,核蛋白(N)基因和血凝素(H)基因是变异最大的基因。3 麻疹的控制消除措施
  消除麻疹是一项困难但可行的计划。消除麻疹是指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麻疹发病率<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输入病毒导致的麻疹爆发病例数<100例,流行持续时间<3个月。3.1 国外经验
  美洲区在消除麻疹中取得了成功经验,并且美洲区推荐了快速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策略:
  ①初始强化免疫对所有9月龄-14岁的儿童开展初始强化免疫(catch-up);②常规免疫使≥12月龄儿童达到并保持高的麻疹疫苗接种率keep-up);③后续强化免疫一般每4年,对1-4岁儿童开展一次后续强化免疫(follow-up)但后继强化免疫活动的开展时间主要取决于最后一些强化免疫活动开展后,儿童的常规免疫接种率情况。④美洲区还推荐无论是初始强化免疫、常规免疫还是后续强化免疫接种率均应达到95%;强化免疫开展后应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尤其是在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较差和偏远地区。并且以上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及时敏锐的监测系统。3.2 我国免疫策略
  我国人口多、基础差、经济发展不平衡,依据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消除麻疹的免疫策略为:①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实现两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均>90%;②麻疹疫苗第二针接种程序调整为18-24月龄;③加强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制度;④加强麻疹监测(包括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实现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接种率≥95%。另强化免疫是指在短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如全国、全省)内特定年龄组儿童,不论既往免疫情况如何,均普遍接种一针麻疹疫苗。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等地以相继开展了强化免疫活动,并且在控制麻疹疫情,快速提高人群抗体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总结
  虽然各地控制和消除麻疹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但有其共同特征,就是使人群易感率维持在低于可供病毒传播流行承载的水平,使本地病毒传播链中断,并能在外来病毒输入时不足以使传播链形成而终结传播。就目前情况而言,控制乃至消除麻疹这项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麻疹病毒在基因特性上的诸多变化是否会影响目前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能力这一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全面的研究。参考文献[1]贾俊江.麻疹疫情动态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1(4):119-120.[2]梁晓峰.我国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控制现状[J].中国计划免疫,200,11(5):235-2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303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