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期延长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性激素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玉萍 闫宏宇

  [摘要]经期延长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d以上,甚至2周方净,中医称之为“经事延长”。目前,临床发现妇女经期延长中有相当多的患者是与性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在临床上有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妇女的经期延长是中医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受到国内外医务界的广泛重视,经期延长不仅给患者造成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损害,而且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疾病谱的变化,明确诊断、判明证候属性是提高诊治水平及疗效、判断预后的基础。从中医角度看,对于经期延长的患者主要是通过症状、舌脉进行辨证治疗,缺少客观的诊断依据。本研究旨在应用现代医学性激素水平测定,评价经期延长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性激素水平之间的规律,从而为妇女经期延长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从中医证候分类中寻找共同点,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经期延长;中医辨证;性激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R71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061-02
  
  目前,在经期延长的妇女中有相当多的患者是由体内性激素分泌失调所致。月经是妇女生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据统计,妇女经期延长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5%以上,因黄体萎缩不全,子宫内膜修复延长、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或因宫内节育器等因素引起的经期延长患者比例日益增高。如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由于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失调,包括生殖激素释放节律紊乱、反馈功能失调、排卵和黄体功能障碍;另有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免疫因素、子宫和子宫内膜因素等。
  所以说。在一部分经期延长患者中。由于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分泌失调如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月经中期出血。此外,直接影响卵巢功能的激素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即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雌激素水平降低可阻碍丘脑下部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控制,使月经中期不能形成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峰状分泌,而出现经期延长,虽有排卵。使卵泡期促卵泡素相对不足,致使卵泡发育延迟,黄体期的黄体生成素相对不足而引起黄体不健;也可由于有足够的促卵泡素,但黄体生成素相对不足或持久分泌而发生黄体萎缩不全。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现代医学测定以作为反映经期延长的指标,从而更好地辨证求因,指导临床用药。内分泌性激素测定是采用医学放射免疫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精确性好的优点,由于性激素测定准确、简便、易操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现代医学普遍认为经期延长主要与以下激素密切相关:
  
  1 雌激素
  
  雌激素(E2)为女性体内的主导激素,E2是女性体内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正常育龄妇女体内主要为雌二醇,循环血中含量为67~1800pmol/L。更年妇女由于妇女卵巢开始萎缩,失去性激素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正反馈作用,使下丘脑分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减少,黄体生成素不能产生中期波峰,而产生过多的促卵泡激素,刺激卵巢形成大型卵泡囊肿或多发性闭锁卵泡,从而不断分泌雌激素。由于雌激素的持续作用,使子宫内膜呈增生期的变化,导致妇女经期延长:此外,由于雌激素分泌锐减,体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平衡被打破了,要建立雌激素低下的新的平衡,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原先很有规律的月经出现紊乱,从而出现妇女的经期延长,所以临床上测定性激素水平对月经紊乱、经期延长等性腺轴功能障碍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 孕激素
  
  孕酮(P)是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主要孕激素。循环血中或尿、粪中排出的孕二醇是孕酮的降解产物。正常育龄妇女排卵前孕酮的水平<2.0nmol/L,排卵后的水平为>8nmol/L。孕酮水平持续<8nmol/L往往提示排卵障碍。临床上测定循环血中孕酮浓度主要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有排卵以及黄体功能是否健全。
  
  3 促性腺激素
  
  卵泡刺激素(PSH)与黄体生成素(LH)均为垂体分泌的糖蛋白激素,FSH的正常范围为4~40U/L,是卵泡发育中必不可少的激素,其分泌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调节与E2、P和卵巢抑制素等的反馈调节。LH的正常范围为5~200U/L,在促排卵及黄体发育成熟中起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其值在20U/L以下,只有在促排卵的短时间内(排卵期)可高达200U/L。
  
  4 垂体泌乳素(PRL)
  
  垂体前叶分泌的另一种蛋白激素,育龄妇女非孕时为5~30ng/ml。在卵泡期较低,黄体期较高,PRL为女性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之一,PRL在生殖生理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在月经周期中可增加及维持黄体的LH受体,继而维持较高的孕激素生成:以及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5 睾酮
  
  为血循环中的主要雄激素。在女性,睾酮主要由卵巢产生,且可为卵巢内雌二醇合成的前体;女性为0.4~3.6nmol/L。增高见于垂体功能亢进、畸胎瘤等,降低见于垂体功能减退、发育迟缓等。
  所以,由于性激素水平分泌失调,通过大脑皮质的神经递质,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的互相调节和制约的机制,使其性激素分泌失调。其病理表现是子宫内膜的过度增生和不规律脱落,这种过度增生和不规律脱落的子宫内膜因多次出血,就有可能使其所含的活性物质增多,即多次组织的破损出血活化了血内纤维蛋白溶酶,而引起更多纤维蛋白裂解。这就抑制了子宫内膜螺旋动脉顶端闭合及凝血过程,必然会进一步加重出血,导致经期延长。
  历代医家有较多论述,本病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卷之三十七”云:“妇女月水不断者……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故不能制其经血,故令月水不断也。”《校注妇人良方,卷一》:“妇人月水不断,淋漓腹痛,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但调养元气而病邪自愈,若攻其邪则元气反伤矣。”《沈氏女科辑要,卷上》:“经事延长,淋漓不断,下元无固摄之权,虚象显然。”《医学入门》提出:“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气之与血,本属一体,同源互根,相依为用,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塞不通,血壅不流”。然瘀血壅遏,使血对气之载运、调节发生障碍,也能导致气滞的发生。“瘀血停留,新血不生”,“血不生则阴不足以配阳”而成淤滞,终致胞络受损,冲任不固;张仲景曾谓:“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瘀浊相关,二者均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浊痰湿,壅塞胞脉,冲任受损,亦成崩漏、月事紊乱,而以经漏、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为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的常见病因有虚、瘀、热。虚则经血失统,瘀则经血离经,热则经血妄行。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胞宫蓄溢失常所致。经期延长的发病机制有虚有实,实证多因为瘀血阻滞冲任,新血不得归经;虚证多因为阴虚内热,扰动血海以致经期延长,其病机可概括为“冲任不同,经血失约”,在治疗上均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急性期以摄血止血,活血祛瘀,清热利湿为主,平时宜健其脾,养其肝,补其肾,在临床上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证,结合性激素测定,达到出血减少或停止的目的,使体内激素水平分泌平衡。性激素测定对研究和判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如内分泌疾病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月经异常时卵巢功能的评价,预测排卵时间,给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依据,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在妇女经期延长的辨证中引入现代检测技术进行客观的分析,有助于深化和规范辨证施治的过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采用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外,在临床上做到治疗与预防相结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成药治疗激素水平分泌失调的研究则以滋补肝肾为主,也可对预防、治疗因体内激素水平分泌失调引起的经期延长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经期延长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损害,甚至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据统计,90%以上的女性都有过内分泌失调的状况,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在内分泌失调时都会出现月经不调,经期延长等。性激素在女性一生中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体内激素水平因疾病缺乏的时候。当卵巢因故分泌雌激素减少的时候,一些困扰女性的月经问题就随之而来。可见性激素分泌平衡显然不仅仅是维持女性性征,而且是为了女性的基本健康。经期延长在中医诊治过程中,单纯依靠其症状、舌脉进行辨证施治,往往存在主观性。通过性激素测定,不仅给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有利于找出病因、明确诊断。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相应激素水平的补充,使体内激素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经期延长的妇女中相当多是与体内激素水平分泌失调有关。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病史、症状、相关的妇科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并结合现代医学测定,治疗以固冲调经为大法,据患者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使中西医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484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