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糖友 请赶走抑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 楠 王秀芬

  近年来,抑郁症这个词已经走近了我们的生活。而糖尿病加抑郁症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样,糖尿病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的患者精神压力及经济压力更大,抑郁的患病率更高。那么为什么一部分糖友会抑郁呢?
  首先,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患者必须时刻注意饮食管理,经常监测血糖,长期服药,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糖友们的生活质量。有的糖友认为,使用胰岛素预示着病情严重,因此心理压力更大,悲观情绪更重。其次,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糖友在5~10年内可能出现并发症,这时刻威胁着患者,必然使人产生恐惧、悲观和焦虑的情绪。再次,长期治疗产生大量的医疗费用,给糖友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会剧增。糖友发生抑郁时,皮质醇分泌亢进,大量的皮质醇会降低葡萄糖的利用,并拮抗胰岛素,使血糖升高,发生恶性循环。
  患了抑郁症的糖友不要灰心,赶走抑郁,首先做到以下几点。一,控制血糖。二,及时看心理医生,针对抑郁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要遵医嘱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三,糖友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心境,调节心情。另外,糖友的家人对其出现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要理解、宽容。在关心糖友生活的同时,支持鼓励糖友参与疾病的治疗,使糖友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感到有支持、有力量。
  寒冷的冬天已经来了,糖友们出门活动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常常呆在家里,糖友们的情绪可能会有些紧张,导致不愿意与人沟通。所以糖友们要赶走抑郁,学会与人沟通也很重要。
  先给糖友们讲个故事:有一个人请了甲、乙、丙、丁四个人吃饭,临近吃饭的时间了,丁迟迟未来。这个人着急了,一句话就顺口而出:“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听到这话,不高兴了:“看来我是不该来的?”于是就告辞了。这个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连忙对乙、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乙心想:“原来该走的是我。”于是也走了。这时候,丙对他说“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那人辩解说:“我说的又不是他们。”丙一听,心想:“这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原来是说我啊!”也生气地走了。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那么糖友们应如何与人沟通呢?
  
  “就地取材”“随机应变”
  访友拜客或有求于人总要先寒暄几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则会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之嫌。如果场合适宜,结合所处的环境顺手牵羊,就地取材来引出话题,如果是在朋友家,不妨赞美一下室内的陈设,比如问问电视机的性能如何,谈谈墙上的画如何出色等等。这样的开场白并非实质性的谈话,主要是使气氛融洽。因此,评论某件东西不应用挑剔的口吻,多用“这房间布置得不错呀!”采用赞美的语气,是最得体的办法。
  
  谈话要看对象
  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感想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在交谈中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学会换位思考。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地位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趣味,都有不同的语言和习惯。因此,在交谈中选择什么样的话题,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口吻应当有所不同,这样大家才能感到都是“自己人”,否则便会产生无形的隔阂。比如:你不要对未婚青年谈育婴问题,不要和艺术家谈理财等等。一般说来,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多是他知识储备中的精华部分。即使你原无此兴趣和爱好,又何妨不听一听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呢,而且说不定你就会对这些爱好发生兴趣。
  
  学会倾听
  有人说:人的一生中,有80%来自于倾听,因此在倾听对方谈话时,应注意:与说话人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或作一些手势动作,表示自己在注意倾听。听者应轻松自如,除非对方在讲一件骇人听闻的消息,应不时表示“哦”、“嗯”等,以引起对方继续谈话的兴趣。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语和提问,暗示对方你对他的话感兴趣。善于从别人的话里找出他没有能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避免产生误解。也可用一两个字暗示对方;你不但完全理解他的话,甚至和他兴趣相投。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交一个朋友胜于多一个敌人,糖友们应善于与人沟通,参与群体活动中多结交些朋友,对烦恼学会倾诉,比如血糖控制的不好等问题,可以找朋友聊聊,也可以参加一些糖尿病的讲座,和更多的糖友们分享抗糖的经验。赶走抑郁,一身轻松!
  在糖尿病控制的“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教育与心理治疗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心理治疗。所以糖友们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灵不再“感冒”。
  
  专家简介
  王秀芬,河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教授,主编著作3部,副主编著作1部,论文20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学生学习紧张综合症,失眠症,精神障碍,老年抑郁症,老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理咨询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492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