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那颗最亮的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相 林

  以前,一位爷爷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小男孩,天黑了,星星出来了,小男孩望着数不清的星星问爷爷:这么多的星星,有多少颗啊?爷爷说,地上有多少人,天上就有多少颗星。那我是哪一颗呢?小男孩追问着。爷爷指着月亮旁边那颗最亮的星星说,那颗星就是你。那个5岁的小男孩渐渐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医生,他用他的光照亮了糖尿病患者的人生,他就是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教授。
  
  付出总有收获
  
  我小时候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将来要成为一名大科学家,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工程师。我高考填志愿时不是特别想学医,我想学建筑。我觉得学医要有优秀的记忆力,我在这方面不是很突出。在家里长辈和老师的建议下,我进入了医学院。我在大学的成绩很不错,但我知道我付出了太多,甚至是在折磨自己。但是付出总有收获。我做了医生以后,从患者的信任与期盼中,感觉到做医生的自我价值感,虽然不是自己最初的梦想。却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满足和欣慰。
  
  精心、善良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内分泌医生
  
  如果说内分泌医生有什么特殊之处就在于内分泌疾病非常复杂。记得我在考博时看过一本英文版的内分泌科医生手册,在扉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至今记忆犹新:内分泌疾病的特点就是不典型。所以,只有精心地去考虑患者的病情,才能够发现一些迹象,做出正确的诊断,否则很容易造成误诊。一个好的医生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的内分泌医生还是一个精心的人。精心地在蛛丝马迹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医患关系不对等,医生要多付出一些
  
  医患关系紧张更多的是一种信任的危机,一方面医生素质可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不了解而导致误解。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生具有相对全面的专业知识,在医患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客观存在。但医生在信息沟通上应该采取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有的患者吸烟,你直接告诉不要吸烟了,可能他一时难以接受,甚至觉得不让我吸烟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所以,直接告诉患者你要这样不要那样,往往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医生要循序渐进,多讲危害,多付出一些,耐心些,不厌其烦些,患者慢慢会接受的。
  
  患者教育价值高于开一个处方
  
  目前我国4000万糖尿病患者中,主动就诊的人数仅占患病人数的1/3,还有7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而1/3的就诊患者中治疗达标(做到规范治疗)的患者只占30%,多数患者只是被动地等到出现并发症时才去就医。在这样的情况下,患者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患者的科普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寓教于乐,讲一些故事,让患者有兴趣看的同时得到了知识;一方面要注重反馈,了解患者接受的程度。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进行长期治疗,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糖尿病作为慢性病,早期和中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意识不到将来有了并发症是什么情形,医护人员的劝导常收效甚微,因为患者很难有超强的自制力,做到长期对疾病重视和自我控制,尤其在饮食方面。
  患者的心理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刚发现得糖尿病时,紧张恐惧,会严格控制饮食和生活;之后一个阶段没什么情况出现,开始变得麻痹大意,医生的话变得无所谓;后期并发症出现时,患者开始绝望后悔,但常常病情已经不可逆转。
  事实上,糖尿病教育的价值远高于开一个处方。因为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糖尿病患者一样可以享天年
  
  糖尿病患者可能由于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不那么透彻,有的时候过于恐慌,恨不得马上把这个病治好,觉得有个病在身上是很不舒服的一件事。血糖高一点就紧张,有时候甚至恐惧带来的伤害比糖尿病带来的伤害还要大。另外一部分人可能又不去管它,也不注意,放任自流。说穿了,这些心理主要还是对糖尿病本身危害不是很清楚,它不是想象的那么恐惧,但也不是什么都无所谓。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器官老化的一种表现。正因为人类的整体寿命延长了,患糖尿病的几率也升高了。
  糖尿病患者的寿命长短决定于糖尿病控制的好坏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如果能长期认真治疗糖尿病,使血糖、血压、血脂等长期稳定,并发症就有可能推迟出现,甚至不出现,糖尿病患者可以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可以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同样的寿命。反之,如果忽视对血糖及其他指标的控制,对疾病置之不理,并发症越来越多,则会影响工作及劳动力,寿命就会缩短。只要坚持长期合理的治疗,使病情满意控制,那么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尽享天年。
  当采访临近尾声的时候,杨教授拿出一本自己编写的糖尿病患者教育的书送给记者,在扉页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
  用最通俗的语言将深奥的糖尿病医学知识介绍给广大糖尿病患者是每一位糖尿病专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糖尿病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美好人生是我毕生的心愿。
  谨以此书献给你们。
  是的,让糖尿病患者拥有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495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