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期分型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利平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30―0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口眼喁斜”、“口僻”等范畴。笔者近几年来,根据祖国医学辨证,以中药配合针灸,分期分型治疗本病3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5岁~76岁,平均年龄36岁;右侧面瘫9例,左侧面瘫25例;病程1d~30d25例,1个月~3个月7例,大于3个月2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6岁~72岁,平均年龄38岁;右侧面瘫11例,左侧面瘫23例;病程1d~30d24例,1个月~3个月8例,大于3个月2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期分型
  1.2.1 急性期发病多为2周以内,外邪始中络脉,正盛之时,以邪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期分2型,即风寒型和风热型。风寒型:症见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面部发紧,头背寒冷无汗,颈项发紧不舒,舌淡苔白,脉浮紧。风热型:症见口眼歪斜,面肌麻木,目胀泪多,耳内、耳后胀痛,口干,舌红苔黄,脉浮数。
  1.2.2 恢复期表证解后,风邪已去,以正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期为气虚血瘀型,症见:口眼歪斜,面肌松弛,眼睑无力,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缓或脉细无力。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内服中药加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灸治疗。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不休息,治疗20d后观察疗效。治疗过程中,面部尽量避免吹风受寒,可戴口罩、眼罩防护。
  
  2.1 中药治疗风寒型:治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牵正散合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苏叶10g,赤芍10g,小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10g,甘草6g。风热型:治宜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g,连翘15g,防风10g,蝉蜕6g,芦根15g,葛根15g,薄荷6g,全蝎6g,僵蚕10g,丝瓜络15g,赤芍15g,甘草6g。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30g,川芎10g,地龙15g,当归15g,赤芍15g,红花10g,钩藤15g,全蝎6g,蜈蚣3条。水煎内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2.2 针灸治疗主穴:四白、颧髂、颊车、地仓、合谷、阳白、攒竹。配穴:风寒型加风池,风热型加曲池,气虚血瘀型加足三里、三阴交。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合谷施行泻法,足三里、三阴交施行补法。急性期面部穴位宜浅刺,手法不宜过重,留针时间为15min;恢复期宜深刺、透刺,留针时间为3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治愈:眼睑闭合良好,面肌功能恢复良好;好转:临床症状改善,遗留一定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灵枢・经筋第十三》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可见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营血亏虚,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分期、分型治疗能根据各证型、各阶段进行辨证论治,提高f临床疗效。急性期重在祛邪,不忘寒热之辨。此期以邪实为主,故以祛邪为首务,邪去则经气自畅,气血周流,筋脉得养,纵缓之肌肉自收。以中药祛风散寒或疏风清热,以针灸浅刺以通调表浅络脉之气,引邪外出。恢复期,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治疗重在益气养血通络。以中药益气通络,以针灸深刺、透刺,以沟通经络之气,加强对病变部位的刺激量,增强通络之功。针药并用,相辅相成,较之单纯针灸治疗,疗效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04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