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颖东 李群昆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法;得气;辨气;调气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69-01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症是由于风寒外邪入侵面部,或由于内热亢盛筋脉不收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茎乳孔内组织发生炎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笔者近2年应用针刺得气、辨气、调气理论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4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 a,均为单侧患病。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 常规取穴,如面部取鱼腰、丝竹空、攒竹、四白、阳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等,远端取足三里、太冲、合谷等。
  2.2 操作方法
  2.2.1 得气 指毫针刺入腧穴后,针尖与人体的经络、穴位之气相逢,此时医者刺手感有徐和或沉紧滞涩感,此所谓“得气”。还有一种情况,即患者经络穴位之气较弱,针刺入腧穴后,医者感到针下空疏无物,轻松虚滑,此所谓“不得气”,对不得气的情况,需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使之“得气”。
  2.2.2 辨气 《灵枢•始终篇》记载:“谷气来也徐而和,邪气来也紧而疾”。即“谷气”和“邪气”在医者刺手有不同感受。“谷气”来时指下有“徐和感”,“邪气”来时指下有紧滞涩感。辨明“谷气”与“邪气”是下一步调气的关键。对“不得气”的情况,即针下空疏无物,轻松虚滑,先使之“得气”,再而辨气。
  2.2.3 调气 针下“谷气”适时而至时,说明疾病预后佳,疗效好,此时就应守住针下所得之经气,使针下经气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针刺疗效,可采用间断行针法,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次持续1~2 min,反复行针2~3次,手法可用提插捻转手法。针下邪气聚多见于体质状实者发生的新病实证,说明患者的病情多属实证,宜用泻法,以疏泻经络穴位中的邪气,邪气得到疏泻,患者病情即可减轻。医者针下强烈的沉紧滞涩感会变得较徐缓柔和,此时邪去正复,经气调和。具体调气法可采用重提轻插,由深出浅,着力上提,引邪外出。或逆经而刺,迎头痛击针下邪气。对“不得气”的情况,应顺势调补经络之气,常用行针催气和留针候气之法。行针催气可用重插轻提的针刺补法,持续行针1~3 min,可催经行气到来,留针候气即将留置在穴位内,安静等待一段时间,等候气至。总之,调气的原则即谷气至应守气护气,邪气聚则应泻邪逐气,经气虚则应益气催气。
  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全部病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肌功能明显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面肌功能部份恢复;无效:临床症状和面肌功能无任何改善。
  3.2 治疗结果 痊愈32例,显效4例,有效4例。
  
  4 讨论
  
  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只要不是肿瘤或外伤致神经断离,经合理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迅速恢复,笔者认为治疗面瘫取穴并不复杂,常规取穴即可,取效的关键是能较好的体会和运用得气、辨气、调气理论。在临床中笔者感到此法对面瘫治疗极其有效,经笔者“得气”、“辨气”、“调气”后,患者经气调和的同时自觉面部舒适,症状缓解,有立杆见影之效。而且针刺治疗其它疾病时,强调“得气”、“辨气”、“调气”亦能明显增强其疗效。《灵枢》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可谓一语中的,言简意赅。
  (收稿日期:2011-02-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05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