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误诊,也需病家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柏强

  王老太的孙子肺炎刚好没几天,又因剧咳不止来到儿童医院。在急诊室,大夫问:“孩子吃了什么东西?”老太太脱口而出:“花生米”,但很快又改口说:“什么也没吃”。之后无论大夫怎么询问,老太太就是一句话:“什么也没吃。”两周之后,一直当作肺炎医治的孩子仍不见好转,大夫们急请耳鼻喉专家会诊。气管镜一查。真相大白:“支气管异物”。当大夫将一枚半截发黑的花生米夹出孩子口中时。王老太掉了眼泪。原来孩子在家吃花生米时突然摔到地上,异物进入支气管。王老太怕孩子父母责怪,对大夫说了慌,造成误诊――
  看病难,对于病家来说,最难忍受的不仅是疾病的折磨、大夫的冷淡,“误诊”也令人气愤,因为这无异于戏弄生命。一般情况下,误诊的原因主要在于医家。但诊断是一种复杂的医学行为,正如西方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所说:“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因此,误诊也是由医家和病家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病家的言行举止有形无形地作用于医家的思维,进而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而这往往是一向视自己为消极被动者的病家所认识不足的。
  
  “历史”难以告诉现在
  
  一位40多岁的妇女近来身体虚弱,畏寒怕冷,恶心呕吐,总也搞不清什么原因。就诊时,在絮絮叨叨的主诉中,无意中说出20年前生产时曾经大出血。此时大夫眼睛一亮,顺着这条线索很快查明原因,是大出血造成的脑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经对症下药治疗痊愈。当病人向大夫表示感谢时,大夫却说:“应当感谢的是你,是你提供的有价值的病史帮助了我确诊。”
  疾病的形成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有时这一过程是很长的。大夫必须借助于对过去和现在的了解来把握疾病的情况。正所谓“让历史告诉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而掌握病史情况的大多在病家。遗憾的是,一些病家出于种种心态或动机,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的病情病史罩上迷离障眼的雾霭,给大夫诊断带来麻烦。有人作过统计,东北某大医院死于癌症的1115份病例中,因病人拖延就诊遭成诊断延误,以致失去治疗机会的就占8%。
  羞于启齿 有的病家有难言之隐,出于对本人声誉的考虑,有意识地隐瞒某些重要病史。如未婚先孕者,不提供或否认停经史,大夫可以将正常妊娠误诊为“包块”。开放初期,北京某大医院来了一位英国妇女,高烧腹痛,白血球增多,初诊为阑尾炎,后诊为双侧输卵管炎。用了抗生素后病人烧退,一切看来正常。但此时,一位富有经验的大夫对病症抱有怀疑。他用英文问了一个对方羞于启齿的问题:“两周之内是否有过不正常性行为?”在大夫的一片真诚感染下,病人点头称是。由此大夫断定,这是当时在国内还不多见的淋病。这种病的双球菌在高烧已退的情况下是不易查出的,唯一的根据是病史。而这恰恰被病人压在了舌根下。
  夸大其辞 一位母亲抱着高烧的病儿前来就诊,张口便道:“孩子老是抽风,一抽就是半个小时。”大夫一听就笑了:可能吗?抽风几分钟病儿就够呛了,抽风半小时,人早就不行了。可以理解。这位母亲的夸大病情是为了引起大夫重视。然而生活中一些病人为了提高伤残等级,为了住院,为了使用某种贵重药物或进行某种特殊检查,往往歪曲病史,夸大甚至编造伤情,有人干脆无病装病,结果造成误诊。
  言不及的 许多病家由于缺乏观察或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虽然主诉许多,但没有多少对大夫有用的信息。一位儿童内科专家告诉笔者,对于一般的儿童内科病,家长只要提供体温、两便(大小便)、脉搏的情况就可以了:而不少家长只重视体温,对于其他则“说也说不清楚”。这使大夫在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上受到影响。
  就医顾虑 一位危重病人,在别的医院抢救好转后,转到另一家医院。病家担心提供真情会被拒绝人院或不能及时入院。于是有意把病人原有低血压,入院时血压正常是用升压药所致的情况隐而不言,致使大夫对病情估计不足,误诊误治,造成病人死亡。还有一位母亲得了麻疹,传染给未出满月的孩子。送孩子住院时,她矢口否认自己有病和孩子有麻疹,执意要大夫把孩子送到内科病房就治,险些造成误诊误治。其原因令大夫们吃惊:不想让孩子住传染病房,
  讳疾忌医 有的人对服药、打针、手术等诊治措施有恐惧感,有的则担心经济难以维持,明知有病,却不主动就医或者将病情说得很轻。如有位女教师发现乳腺有肿块增长,因怕手术,“保密”3年,直到局部破溃时仍称是一般的发炎。北京一壮年人自称酒后胃不舒服,要大夫开点止胃痛药。大夫发现病人腹部多处有压痛,屡次询问患者有无外伤史。患者一口咬定“无”,大夫一时难以确诊。次日,病人神志恍惚,血压下降,大夫果断剖腹探查,发现病人胰腺破裂。最后病人承认有过严重外伤史。
  病历不全 几乎所有的大夫都承认,诊病离不开病史的询查,而了解病史的最好办法是直接查阅原始病历记载。因为记忆会因年代久远而发生偏差,甚至会因病者的感觉、心理状态不同而有失准确。病历则是大夫可资借鉴的有效依据。北京某大学教师来看肝炎专家门诊。他把多年的肝功能化验单装订起来,按年代排序,整整齐齐交给大夫。老专家顺利诊断完毕后感慨道:“如果每个病人都像你这样保存病历。误诊率下降就大有希望了。”以这位患肝病的教师为例,大夫判断肝炎病毒是否在体内“复制”,需要对历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换句话说,需要依据病历。不幸的是,许多病家看完病后,就将小本子随手一扔,甚至用作卫生纸,这无异于扔掉关系生命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患家纷扰让“天使”为难
  
  诊断过程是一个综合信息、深入分析的过程,有些时候大夫要反复观察,排除各种相似性,寻求病症的本质。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良好的思维和判断条件,还需要有一个思虑的环境。病家应对此给予理解和配合。然而,有的患者家属对此不理解,医生处理稍有迟缓,便闹得沸沸扬扬,使医生难做正确结论。
  国家某重点工程的总指挥,高烧昏迷,血压下降。北京某医院派神经科大夫将其接到医院。起初怀疑是脑膜炎,但神经科腰穿检查后发现白血球并不高,各科专家会诊意见不一,医生犹豫不决,难以立即进行治疗。病家一方也十分不安,围着医生要求马上处理。此时,练合科主任镇静异常,将围在身边的病家一方劝至房外,关上房门,坐在病人身旁。静静地观察他的呼吸状况、条件反射。一个中午过去了,他终于确认这仍是脑膜炎,只不过症状不典型。最后神经科大夫也意见一致了。参加抢救的一位副院长深有感触:“诊断时有矛盾是正常的,但病家不应参与。试想如果病家哭哭啼啼,指指点点,甚至发泄不满,骂骂咧咧,势必造成大夫精力分散,误诊误治。”此时,病家最好是保持冷静。配合诊治。
  然而,临床中一些病家对诊断的这一特性缺乏认识,自觉不自觉地起了干扰诊断的作用。比如,对于某些拟诊病人,大夫常采取试验性治疗,通过试治结果来确诊。但有些病家出于种种考虑,总是不按医嘱服药治疗。有人统计过一组服用抗生素的病人,处方要求服10天药,58%的人只用了3天就停药,13%的人6天停药,11%的人不满9天就停药。所以出现误诊的情况,病家也有部分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05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