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热敏灸治疗痹证小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斌

  【摘要】:在痹证日益成为病人痛苦根源的今天,我们从痹证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介绍热敏灸概念的同时,引用了近年来使用热敏灸治疗痹证的几例成功的试验研究,以及笔者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病房的几例痹证热敏灸观察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热敏灸的腧穴热敏化现象,热敏灸治疗痹证的规律,腧穴热敏化的规律以及经络腧穴感传的个人体会。
  【关键词】:痹证;痛症;热敏灸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29-3
  
  目前,大多数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疼痛的症状。现代医学概念中诸多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骨质增生、肌肉劳损等,在中医学中全部归类到“痹证”的范畴。针灸治疗痹证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止痛手段之一。所以在痹证日益成为病人痛苦根源,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今天,我们探讨热敏灸治疗痹证具有非常大的医学价值和现实价值。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素问・痹论篇》对本病的病因、发病原理、证侯分类及其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奠定了中医对痹证认识的基础。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在临床灸疗的过程中,陈日新等发现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非局部和/或非表面的热感,甚至非热感。陈日新等称这种现象为腧穴热敏化现象,这些已热敏化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热敏化腧穴对艾热的反应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平均出现概率为7O%,这说明上述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在的必然性[2]。
  近l0年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灸法对下列病症疗效明显: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胃肠虚寒型疼痛、痛经、盆腔炎等。如陈日新[4]等选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50例,随机分为热敏化腧穴悬灸治疗组(30例)和针刺+拔罐+TDP对照组(20例),结果治疗后热敏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显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樊莉[5]等选取87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电针组,分别用热敏灸和电针治疗。结果:热敏灸组45例共治愈23例。治愈率51.1%,好转22例,无效0例,且有l5例不到10次即提前结束治疗;电针组42例,治愈ll例,治愈率26.2%,好转31例。两组的治愈率比较,X2=4.72,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王万春[6]等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结合激素,神经营养剂,免疫调节剂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结果临床治愈18例,有效2例,治愈率90% ,总有效率100%。结论行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满意,具有较重要临床意义。
  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病房的部分痹证患者也进行了热敏灸治疗观察。现挑选几例供同仁们讨论。
  病例1:患者贾某某,男,80岁,部队退休干部,以“反复发作双膝关节酸痛1年余”为主诉入院。症见:神情,精神可,双膝关节酸痛,蹲下站起时症状明显,右侧肢体乏力,可扶拐行走,纳眠可,大便稍干,小便频,舌淡暗,边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查体:双膝关节稍肿大,双侧膝关节内侧压痛(+),屈曲时骨擦感明显。入院中医诊断:痹证(气虚痰瘀阻络);西医诊断:1.膝骨关节病(双膝);2.脑出血后遗症(左侧基底节区)等。第一次热敏灸时,将两根艾条放在患者左膝关节内外膝眼处施灸,大约3分钟后,患者觉热流深透入膝关节腔内,并有麻胀感沿小腿前侧和内侧向脚趾方向感传。约15分钟后,麻胀感感传到左脚脚背、脚底和脚趾。持续施灸1个半小时后,左侧小腿部麻胀感渐减弱至消失。施灸结束后,患者下床行走觉膝部活动灵活度、力度改善,酸痛感明显减轻。第二次热敏灸时,患者左膝感觉基本同上,但施灸时间缩短至1小时左右患者麻胀感消失。经治疗4次后,患者左膝关节酸痛感消失,遂在右侧膝关节内外膝眼处找到热敏点,患者自觉膝盖上2寸左右范围内麻胀感,其他感觉和左侧基本一样,经治疗3次后膝部酸痛等症状明显改善。
  病例2:梁某某,女,78岁,以“反复腰痛发作3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症见:神情,腰痛,转身活动明显受限,行走困难,无双下肢乏力,无下肢放射痛,纳眠可,大便可,小便多,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滑,尺脉弱。查体:腰部肌肉紧张,腰椎活动度下降,局部压痛阳性。2005年腰椎MR: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退行性变。入院中医诊断:痹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西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2.腰椎管狭窄等。第一次热敏灸时,将两根艾条放在患者L2、L3腰椎棘突旁压痛点处施灸时,患者自觉热流向深部感传,并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施灸大约40分钟后,患者自诉热感回缩到施灸点,并觉热度难以耐受,遂停灸。患者自觉腰部疼痛减轻,腰部灵活度改善。第二次热敏灸时,患者腰部感觉大体同前,但施灸时间缩短为半小时,遂继续在右侧委中穴施灸,患者自觉热感从委中穴处沿右侧肢体后侧同时向腰部和脚趾部感传,施灸40分钟后热感回缩至施灸点,遂停灸。配合针刺治疗5次后,患者可以下床行走,腰椎活动度明显改善,腰痛基本消失。
  讨论:
  
  1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支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根据内经理论可以知道,脏腑、经络、腧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地方,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经络运行气血畅通无阻,大多数腧穴在各种刺激下不会出现特殊反应,这也可能是我们给正常人针灸时很难得气的原因。而在疾病状态下,人体与疾病相关的很多腧穴发生敏化,既表现为对针刺、灸法、推拿等刺激的特殊敏感反应。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反应点的概念已由单纯压痛发展到运用望触叩听及某些特殊方法(如走罐、皮温测定、痛阈测定等)发现和显露与疾病有关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形态结构改变(如皮下结节、条索、皮疹、浅表血管改变)、色泽改变(如苍白、潮红、紫癜、色素沉着)、感觉改变(如痛阈降低、皮温下降或上升、触觉异常)等各种异常反应形式。热敏点属于反应点中感觉异常的类型之一[4]。
  
  2热敏灸治疗痹证的机理探讨
  
  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导致经络闭阻所致。周身的大小关节或者十二经筋分布的区域皆可发病。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所以补益正气,疏通经络,恢复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是治疗痹证的关键。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灸法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1)补益正气
  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五变》篇说:“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可见正气不足是人体感受外邪,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同时是痹证发病的内因,也是痹证后期病情反复,难以治愈的关键。而灸法对于补益人体正气是至关重要的,如《扁鹊心书》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但是灸法是有补泻的,正如《灵枢》说:“以火补之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热敏灸将艾条放在离皮肤2-3cm处施灸,正是根据“以火补之者,毋吹其火,须自灭”和“少火生气”的理论,通过热敏灸的温和补法来补益正气,增强人体抵抗力的。说明我们使用灸法的显效疗法热敏灸治疗痹证是非常有优势的。

  (2)温经散寒,消淤散结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7]。综上所述,对于痹证的经络闭阻,气滞血瘀,灸法具有独特的疗效。
  (3)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例如王万春[6]等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非常顽固难治性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体质虚弱和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患者。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由热毒郁火未净、气阴不足、肝郁气滞3种原因所造成的局部气血凝滞,痹阻经络,以致经络挛急而引发的“不通则痛”和局部肌肤失养所致的“不荣则痛”引起。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功能低下、微循环障碍是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具有泄热拔毒,行气化瘀通络之功,加之灸可补阳,而“阳生则阴长也”,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从而使经络得通,肌肤得养则痛自止。
  (4)激活人体自身的内源性途径
  针灸是通过激发和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机能这条内源性途径,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人体固有的调节机能调控着体内的一个“天然药库”,科学家经过研究惊奇地发现,在人类这个“天然药库”中,几乎包含了所有人类目前已合成的千千万万种化学药物的同功物质,针灸正是通过启动体内“天然药库”来治病防病的。近30年来,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充分激活的标志。针灸疗效与感传显著程度密切相关,感传愈显著,针灸疗效也愈好。采用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对治疗一些现代医学棘手的病症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
  
  3腧穴热敏化的规律探讨
  
  (1)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
  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腧穴热敏化出现率约10%,而对风湿性关节炎等2O种疾病进行艾灸腧穴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7O%左右。寒证、湿证、瘀证、虚证中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腧穴热敏化出现率下降至1O%左右[3]。
  (2)热敏化腧穴的寻找和变化
  在疾病热敏化腧穴的寻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热敏化腧穴与传统穴位重合,或者在传统穴位的附近。而且我们平时针刺疗效最好的腧穴往往就是最敏感的热敏化腧穴。如膝关节炎在膝眼、阳陵泉等处找到热敏点;腰痛患者在肾俞、腰阳关、委中等处找到热敏点。除此之外,最容易出现热敏点的是病变部位,如腰痛的患者在腰部压痛点找到热敏点;肩关节炎患者在压痛点找到热敏点等。热敏点的部位和强度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是随着病情的好转,热敏化的腧穴数目减少,敏感的强度减弱,每次的施灸时间缩短。
  (3)影响热敏化疗效的因素
  我们在施灸过程中发现,在环境安静,病人精力集中放松的情况下热敏现象的出现几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疾病的治疗效果最好。即所谓病人的守神。同时也要求医生要守神,要求医生全身关注的寻找热敏点,并随时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热敏点的强度及感觉的变化。而且我们发现,引导患者去体会感传效果更好。如腰痛的患者,在施灸委中穴时,引导患者去体会热感或麻感从委中穴向腰部感传,往往容易激发感传。或许这可以说明经络感传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受意识支配的。正如气功师可以经过意识暗示打通任督二脉,使经气顺大小周天运行不息。
  同时我们还发现,施足灸量也是至关重要的。施灸量是指完成一次热敏灸所需要的时间。最佳施灸量往往是热敏现象全部消失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发现找到热敏点后,如果每次都施灸到热敏现象完全消失,那么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也是最好的。
  
  4经络腧穴感传探讨
  
  经络感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针刺产生的酸麻胀痛,热敏点产生的透热、传热等,但这种现象又是因人而异。临床发现,只要产生经络感传现象,对疾病的治疗都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只要引发经络腧穴感传就可以“气至而有效”,那么气功、推拿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激发经络感传的特殊手段。正如练武之人所讲的“经络一通,百病不生”。那么除了针刺、艾灸、推拿、气功之外,会不会还有其他形式的刺激可以激发经络感传,而又比热敏灸更方便呢?比如磁疗、红外线、音乐、激光等是否也可以激发感传?我想如果我们将来能够真正掌握经络腧穴感传的机理,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利用最方便有效的方法激发经络感传从而达到气至而有效。
  综上所述,针灸是我们祖国医学的瑰宝,对于痹证的治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目前治疗痛症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而热敏灸作为灸法的新兴优势疗法,在痹证的治疗方面展现出凸显的优势;但在热敏点的寻找、不同疾病的腧穴热敏化规律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疾病错综复杂的今天,我们就是要在继承祖国传统中医瑰宝的同时,联系当代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将祖国医学发扬广大,为祖国乃至世界人民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6.
  [2]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3] 陈日新.以腧穴热敏化为入门向导,开创艾灸调控人体机能新天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57-6O.
  [4] 康明非,陈日新,田宁.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6,37(4):49-50.
  [5] 樊莉,徐振华,朱晓平.热敏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5):61-62.
  [6] 王万春等.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O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08-3109.
  [7] 孙国杰等.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51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