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炙治红斑性肢痛症(血痹)三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宗勇

  【关键词】:医学病名;红斑性肢痛症
  【中图分类号】R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83-1
  
  现代医学病名为“红斑性肢痛症”,本病系以肢体远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皮温升高、肤色潮红和剧烈烧灼样疼痛为主征的一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中医病名称为(血痹)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痹症。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答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
  (血痹)例一
  吴XX,男,32岁,公司职员,汕头市濠江河浦人。1999年2月8日初诊。
  自诉:两上肢肘关节以下阵发性疼痛,红肿反复三年余,遇冷痛减,遇热加重,尤以夜间为重,有时难以忍受,无法入睡。曾在汕头某医院神经科诊断为“红斑性肢痛症”应用理疗,服中药和注射维生素B1等药物,症状有所减轻。近日来疼痛加重,自服止痛片无效。
  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经某医其它检查:心肺(一),肝脾(一),腹软,两肘以下潮红,按之微热,上肢关节活动自如。双手握物时痛便加重,并有麻木感。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证属中医范畴血痹。
  治取:大椎(配合拔罐)、曲池、外关、合谷、十宣放血(隔日一次),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三次治疗后疼痛减轻,连真七次,疼痛基本消失,但有时仍感到手麻木。取穴改为曲池、外关、合谷、又针七次后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肢端红痛症,也称红斑性肢痛症,临床较为少见,尤以上肢发病罕见。现代医学认为系植物神经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该病与气候有较大关系,多为寒冷诱发。祖国医学将此归入“血痹”范畴,多因寒邪所袭,阻滞经络,致使阴阳失调,寒极生热,因而皮肤潮热发红。大椎为督脉和手足明经穴,有祛风散寒,疏筋利节,通经止痛的作用,外关可清泄三焦经之热邪,疏通经络之气;十宣以泄热邪为最。上穴组方,祛风散热,调和阴阳,通经活络,以收全功。
  (血痹)例二
  陈XX,女,40岁。汕头大学教师。于2003年12月11日初诊。
  自诉:两足趾头发热疼痛已七年,四年来病情加重,每逢冬季,则两足趾呈发作性针刺样疼痛,尤以夜间在被窝内温热后易发作;发作时局部皮肤有潮红,发热等。于1997年冬季在汕头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诊断为红斑肢痛病。经输液及针刺和理疗等,当时症状消失,到次年冬季则两足端疼痛仍然如故。最近十余天来疼痛加剧,夜间不能入眠,步行稍多亦感困难,不能坚持工作。在当地医疗单位注射及内服止痛剂,均未见效,即来我诊所治疗。
  查:有痛苦面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在发作时检查两足皮肤潮红微热,足踝关节活动无障碍,两足着地时疼痛加剧,脉弦,苔薄白。
  治取:三阴交、太溪、太冲;复溜、太溪、内庭、侠溪。以上两穴轮流针刺,亚用温针法,每日针治一次。经针治四次后,疼痛显著减轻,针治七次后,除两足端尚有轻度麻木外,疼痛已消失。被窝内热后亦不感疼痛,观察达一年之久,未见复发。
  (血痹)例三
  林XX,女,45岁。汕头市潮阳区人。于2002年12月6日初诊。
  自诉:二下肢足背足趾呈阵发性疼痛,伴有轻度肿胀半年多,经当地卫生所服中药二个月余疗效不显。近来由于天气转凉,疼痛加剧,尤以夜间睡在被窝内温热后,则两足抽搐性刺痛,痛势甚剧,用冷水浸脚疼痛才减轻,每夜要浸二,三次,致数夜不眠,疲倦痛苦不堪。追溯其病史,在半年前曾有类似发作,但病状甚轻,只需将两足露在被窝外面,疼痛即消失,三个月后未经治疗而愈。
  诊断:红斑性肢痛病。
  治取:三阴交,太溪,太冲,侠溪,内庭,用温针法。经12月6日及10日二次治疗后疼痛减轻。至12日第三次针治后两足疼痛显著减轻,夜间已不需浸冷水,但有时仍要影响睡眠,行走时也略有疼痛。12月14日经第4次针治后,疼痛已消失,三月后随访,自针治四次后即获痊愈,观察一年未见复发。
  按:红斑性肢痛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该病与外界气候似有较大之关系;本地大多在冬季发病。据上述分析,该病类似祖国医学中“血痹”之类,如《内经。五藏生成经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张路玉《医通》注解日: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分也。“系寒邪乘正气虚弱之际,经由腠理侵入经络所致;寒邪凝于经络,而使阴阳失和,寒极则热,因而有皮肤红潮热等;由于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血不流而滞则成痹,不通则痛,因而该病疼痛甚剧。由于“风伤卫,寒伤营”,故治疗取穴以厥阴,太阴,少阴为主。又由于其阴阳失和,故应适当取足阳明,足少阳之经穴,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扶正祛邪,因而能治愈该病。
  针治过程中,忌酸、辣、酒等刺激性食物,亚注意适当休息,不宜过度疲劳,避免受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51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