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08)-5-0055-01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改变了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认识,提出了TIA新的定义。对TIA的危险进行分层,就是根据患者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就TIA的临床、基因、影像、神经、生化等方面的高危因素作一综述。
  
  1 临床特征
  
  症状持续时间是最具预后判断价值的一项指标,TIA的新定义已经将症状的持续时间限定在2h之内,但多数学者认为典型的TIA症状一般在数分钟之内,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短期内卒中的几率也越大。
  TIA短期内发作的频率也有预后价值,单一发作者预后要好于连续多次发作者,如患者24h之内发作2次或以上,或患者72h内发作3次或以上,被认为很容易演变为脑梗死。具有判断预后价值的表现包括: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和广泛的皮层症状等。有学者根据患者7d内发生卒中的危险提出了“ABCD”评分法来判断TIA患者的预后,具体包括:年龄(A)>60岁=1分;血压(B):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1分;临床特点(C):单侧无力=2分,语言障碍不伴无力=1分,其他症状=0分;症状持续时间(D)>60min=2分,10―59min=1分,<10min=0分。经研究发现评分≥5分的患者,早期再发生卒中的危险为27%,而评分<5分的患者,7d内卒中的发生率仅为0.4%。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较为公认的TIA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微栓子学说,血液动力学障碍及隐源者。TIA持续时间越长预示再发卒中的危险越大。伴有大动脉粥样硬化症病的TIA患者,其7d和30d卒中发生的危险分别是4.0%和12.6%。而腔隙性卒中患者相同时间内卒中再发生的危险仅为0%和2%。
  以往认为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增加与TIA后1年内发生卒中危险有关,但目前许多研究发现,只有当前吸烟是再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3 影像学及脑血管超声检查
  
  TIA的影像学及脑血管超声检查同样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颅脑CT发现新发梗死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卒中危险高。弥散磁共振成像是发现早期脑缺血最理想的检查手段,可以显示在传统MRI不能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并可以清楚区分近期的畸形病灶和陈旧病灶,对判断TIA的预后也有重要价值。颅脑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脑血管结构、血流和侧支情况,以及微栓子信号的检测。当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粥样硬化斑块越不稳定,微栓子信号出现的几率越高。短期内发生卒中的危险越高。目前已公认微栓子信号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分层的依据,对于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4 神经生化标记物
  
  到目前为止,由于多数神经生化标记物敏感性和特异度低,不如心肌生化标记物那样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近年来取得许多进展,如溶血磷脂酸(LPA)是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促血栓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超急性期患者进行LPA测定发现,所有LPA正常者后来被证实多为TIA患者,相反TIA患者若出现LPA升高则是出现梗死和预后不良的指标。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炎症标准物如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的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总之,TIA或小卒中后早期发生卒中的危险与原发事件的性质有关。民众对TIA症状的识别能力很有限,在出现类似症状后不能及时就诊。所以对民众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也是提高TIA防治水平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5892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