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误诊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敦民

   好像是《笑林广记》上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某人患病,走了几家医院,看见每个先生背后都有一大堆冤魂,不敢前去就医。好不容易发现一位大夫背后只有一位冤魂,就前去打听,原来,这位大夫昨天才开业……
   虽然是笑话,却反映了一个客观真实:庸医误诊自古以来就存在。
  
  一、遭遇误诊
  
   母亲已经去世几年了,但是我至今仍难以忘却老人家患重病被误诊的情景:那是一个初秋,77岁高龄的母亲突然口吐白沫晕倒,父亲和身边亲人迅速把母亲送到一家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医生们围着母亲团团转,负责抢救的科主任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心血管教授。做了些物理检查以后,她大略地看了看,认为是心肌梗塞,便要求医生按照心梗抢救。两天以后,母亲终于苏醒了,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不是什么心肌梗塞,而是脑梗。教授自我解嘲地说,反正抢救方法差不多……其实,抢救方法不一样。这时已经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即24小时内脑动脉紧急疏通,母亲落下了偏瘫,直到几年以后去世,一直半身不遂……
   出于对医院和专家的尊重,我们一直没好意思说什么。老人最后的岁月活得很艰难,成为我们兄弟心头的一大隐痛!
   一个衰老的生命遭遇误诊已足以令人痛心疾首,而对年轻人的误诊,则需要用更长久的时间来抚平创伤。去年10月,某医院在高考体检时发现孙明山的右肺叶上有阴影,便简单地误诊为“结核空洞”。结核病具有传染性,暂时不宜入学就读,于是被取消了当年上大学的资格。家长领着孩子到权威机构复查,经多家权威医疗机构证实,孙明山患的仅仅是“右下叶支气管囊肿”的小毛病。然而此时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已经耽误了高考学子的入学时机。家长向体检医院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交涉,该医院仍然在强词夺理,说什么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被家长告上法庭。孙明山直到今年才得以入学,整整被耽误了一年的时间!
   如今,误诊已经成为患者和家属、医务界等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据权威资料统计:我国目前临床医疗误诊率在30%左右,某些疑难病症的误诊率达到40%以上。中华管理医学会的调查报告显示,个别单病种的误诊率甚至达到90%!
  
  二、患者无奈
  
   怎样面对可能被误诊的问题呢?对此,患者和家属一脸无可奈何。患者一般相关医疗知识差,有病以后,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为了避免误诊,一般大病都要到几家医院去看,把诊断结果“货比三家”,然后选一家大医院看;甚至进京、去上海的大医院看。然而,受经济条件限制,能够进京看病的毕竟是极少数。就是到了北京、上海,谁敢保证不出现误诊呢?
   相对贫困的农村患者显得更无奈,有人说得很直白:我们啥也不懂,得了病没办法,卖了房子卖了地来的。来到医院,就是听大夫的,治好治赖,就听天由命了……话语说得好不沉重!
   误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尴尬话题。对于医生来说,误诊一次只是一次失误、或者一生中难免有的失误而已;对于患者来说,就是很可能一次终生的遗憾,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阻塞性黄疸3个月,在各家医院反复做各种仪器检查,包括肝扫描、B超、胃肠造影、胰胆管造影、CT等等,都认为是胰头癌。住院期间,患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会诊认为是胰头癌晚期合并消化道大出血,不能手术。第二天,患者死亡。尸体解剖后结果出人意料:患者浑身没有任何肿瘤,就是十二指肠后壁有一处溃疡,溃疡穿透胰腺引起各种物理检查胰头肿大的征象,最后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每年由于误诊死亡的患者究竟有多少,目前没有权威资料统计。但,决不是一个小数字!怎样尽量避免误诊的发生呢?笔者就此和一些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了探讨。
  
  三、医家解说
  
   一位医务科负责人说,医疗误诊哪家医院都避免不了,好多医院都因为医疗事故、误诊一年几百万地往外赔,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我们医院管理得比较严,医疗事故就相对地少一点。
   这家医院在所有的问诊部都设立了具有专门知识的导诊员,帮助和指导患者到相关科室就诊,这是第一步。然后,他们不断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和责任心,各门诊和病房医生最起码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一般都是副教授以上的资质。最后,各个科室都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出了医疗事故,要追踪问责等等等等。
   然而,就是这样,这家医院一年也要赔付被误诊的患者几百万元!有人说,那些导诊员大都是临时就业的家属,医学知识不比患者多多少……
   一家专科医院强调说,我们不仅实施了医疗责任制,还率先提出来医后服务,就是患者回家以后,来电垂询,我们也照样服务。其实,这只不过是人性化服务的一部分,与医疗误诊毫无瓜葛。
   尽管医院声称尽了最大努力,但客观效果仍然差强人意。据统计,近30年来,临床总体误诊率并未因诊疗仪器日新月异而降低。过分依赖仪器检查而导致的误诊成为主要原因之一。一家大型肿瘤医院近10年影像诊断符合率仅为85%。
   除此之外,医疗技术水平低、基本功差也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北京市进行的一次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考试结果令人惊讶:及格率只有35.7%,基本技能操作规范者更寥寥无几。但是,这个结果似乎又在意料之中,近些年来重学历、重科研、轻临床等风气所致,使医疗队伍始终存在基本功贫血现象。
  
  四、权威评说
  
   著名内科专家方圻教授说,青年医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而误诊,专家如果仅凭经验也会发生误诊。误诊与疾病本身、与社会、与医生技术水平、与设备条件甚至与患者自身因素都密切相关。
   《中国误诊文献数据库》对几十万份文献的误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以后,归纳总结出来十几类原因:问诊及体检不细致;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该做未做特异性检查项目;过分依赖或者迷信辅助检查结果;疾病本身不典型、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医生的诊断思维方法有误;病人主诉或者家属代诉病史不准确;有的是并发症掩盖了原发症、以罕见的体征发病;还有的是对既往专家诊断的盲从等等。误诊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影响诊断的诸多要素中,思维偏差是罪魁祸首。有学者对5560例结肠癌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误诊率高达52.9%。其中,拘泥于现象、检查不细致造成的误诊占误诊的70%左右。有六成患者在就诊前就出现结肠癌症状一年之久,而且多数病人在确诊之前就有多次求诊经历,但是,好多医生往往根据表面现象而误诊为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等等。
   老一辈科学家陶恒乐教授说:“医师要善于应用各种各样的先进仪器,但是永远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看来,医生的基本功和责任心仍然需要大幅度提高。
   误诊导致的医疗事故纠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刘宁等13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医患纠纷尽快纳入法制轨道,呼吁尽快出台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几年前,我国误诊领域第一个正式学术组织――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误诊研究会已经正式成立,形成了临床医学一个崭新的分支。误诊误治研究也逐步走到大众的视野之中。从前瞻性的单病种误诊研究,到全国性的误诊误治研究,我国的误诊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开端。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疑难病症除了多走一些大医院、做到“货比三家”以外,提高个人的医疗知识也十分必要。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著名营养学家于守洋认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患者不妨多看一些卫生健康方面的书籍,既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面,又有益于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这样,在医疗市场上,也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古人说:九折臂而终成良医,多次患病,自己就成了好大夫。就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多学、多问、多向医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也是避免被误诊的一个办法。
   中医认为,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维护健康还是要把重点放到预防和自我康复上,千万不能把自己的健康寄托在别人那里,自己的健康要自己负责。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丢掉“提升自我健康能力”的理念,并付诸以“科学的生活方式”这一实践,这样我们的健康才会有持久的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630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