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 强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50%~60%发生于正常心瓣膜,瓣膜及腱索可有溃疡穿孔、腱索断裂及大而脆的赘生物,赘生物脱落为细菌栓子,会导致栓塞及迁移性脓肿。常由致病力强的细菌引起,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多见。这些细菌毒力较强,起病急,病情重,常继发于其他部位的感染,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如脑膜炎、肺炎、血栓性静脉炎等,有时伴有其他器官的转移性化脓病灶。通常发生于正常心脏。
  症状主要为:①败血症表现,起病急,进展快,有高热、寒战、乏力等中毒症状。②皮肤出血点及栓塞现象。③心脏表现,早期多无杂音,个别起病后短期内出现新的杂音并迅速变为高调、粗糙及出现心力衰竭。④葡萄球菌感染可并发肺脓肿、脑脓肿及其他迁移脓肿,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抽搐、偏瘫等。⑤白细胞增加,进行性贫血,多次连续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为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心脏无杂音时,本病常被原发感染所掩盖,易于漏诊,对1周以上的发热,需注意心脏听诊改变,皮肤出血点及栓塞现象。常需与流行性感冒、急性关节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急性肾盂肾炎等鉴别。近年来,由于心脏外科学手术的进展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典型或特殊类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日渐增加之势,如人工瓣膜置换术、血液透析或先心病矫正术后,均增加了心内膜感染机会,对手术后发热患者,应提高警惕。
  本病预后取决于治疗的早晚、抗生素对原发细菌的控制能力、心脏瓣膜的损伤程度及患者的抵抗能力。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由于细菌毒力强,可较快使感染的瓣叶损伤,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心力衰竭或原心力衰竭加重,出现新的杂音或杂音多变、有栓塞现象等,均为感染不能控制的征兆,须考虑更换抗生素。加强支持疗法,改善一般情况后,争取早日手术,延迟过久,病情可能进行性恶化,常丧失手术机会。
  近日,本院心血管外科、感染科成功联合手术救治了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这5位患者的首发症状均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其中4例患者致病细菌毒力强劲,直接侵犯主动脉瓣造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心功能衰竭,经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并同期清理感染病灶,最终得到成功救治;另1例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此基础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播散性肺感染,经充分抗菌治疗4周后成功行手术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菌治疗不同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围手术期必须针对相应感染细菌,应用有效抗菌素进行足量、标准治疗,一般用药周期为4~8周。
  不明原因发热1周以上的患者应到正规医院详细检查与治疗,以免误诊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有心瓣膜病或心血管畸形及人造瓣膜的患者,应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及时清除感染病灶,在做牙科和上呼吸道手术或机械操作,低位胃肠道胆囊、泌尿生殖道的手术或操作,以及涉及到感染性的其他外科手术时,都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16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