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铜线留置治疗四肢静脉畸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宏斌 李 明 袁新建 杨喜明

  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都存在有疗效不足及一定的局限性,特别对范围广泛、手术无法切除的部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2002年6月-2006年6月,我们采用网状铜线留置治疗四肢静脉畸形16例,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0-48岁。手部10例,足部2例,上臂4例。面积:2cm×4cm-5cm×8cm,其中1例为手术切除后复发。经彩色多谱勒、CT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16例均为静脉畸形。
  
  1.2 材料:取工业上应用直径约0.25-0.5mm的漆包线,用细砂纸搽掉外层的保护漆。制成裸露的细铜丝,高压消毒后备用。
  
  1.3 治疗方法:治疗前给患者做相应的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常规消毒手术野,用大号三角针穿适当长度准备好的细铜丝,从瘤体的一侧皮肤进针,经瘤体窦部,从瘤体另一侧皮肤出针,剪断铜丝,两侧各外留1-2cm长铜线并弯曲成90°,以防滑出。用同样的方法从瘤体的四周反复操作,使细铜丝在瘤体表面形成“网状”,铜线间距0.5-0.8cm。之后用75%的酒精纱布覆盖,加压包扎。口服抗生素3天,3天后换药观察。待铜丝进出口有分泌物流出时,可将细铜丝拔除,一般为7-10天。分泌物一般量不多,颜色灰白色或棕褐色。
  
  
  2 结果
  
  所有患者3天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肿胀、触痛,体温波动在37.5℃-38.5℃,7天后正常。16例患者均无铜中毒症状,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拔除铜线后继续包扎,患者瘤体均明显缩小、变硬。6个月后变软,但能触到皮下有纤维化的感觉,无瘢痕产生。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8岁,因手掌部肿块8年入院。查体:左手食指根部掌侧可见2cm×2.6cm大小的肿物,颜色发青,无皮下结节,质软,有压缩性,不活动。经进一步确诊,诊断为:静脉畸形。采用网状铜线留置10天治疗,拔针后加压包扎1周,瘤体明显变硬、变小,铜丝出入皮肤处留淡红色点状痕迹。1个月后随访,瘤体完全消失,皮肤无明显痕迹。
  
  4 讨论
  
  静脉畸形是一种良性肿瘤,有充满血液的血窦和薄壁静脉所构成的皮下暗红色、淡青色的瘤灶。有的表浅,有的深在,不波及皮肤,形状及大小也不规则。四肢、躯干、面颈部都可发生。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和药物注射。瘤体小、界限清楚的适合手术治疗,但对于瘤体大、弥漫性的静脉畸形则不适宜,因损伤大,瘤体界限不清楚,与周围组织粘连紧,手术野不清,难以完全切除,且易引起大出血。药物注射是局部注射鱼肝油酸钠、抗癌药物、类固醇激素等,但副作用多,疗效不确切。我们采用网状铜丝留置于瘤体内且相互交错,使各窦隙均在铜丝作用之下,不遗漏,治疗较彻底。铜丝表面带有正电荷,改变了正常血窦和血管内的负电位,使血细胞、纤维蛋白粘于管壁而释放出引起血液凝固的各种因子,将血中的有形成分凝集于铜丝周围,形成血凝块,自行栓塞瘤体腔隙,同时诱发血管内膜炎,血管壁呈玻璃样变,血管纤维化结构逐渐消失,达到治疗目的。
  铜丝治疗静脉畸形,皮肤组织损伤小,局部反应也较轻,适用于暴露的面部和对美观要求高的患者。铜丝拔除后,无明显点状瘢痕增生。另外,由于铜丝在瘤体内纵横交错,使各窦腔均处于作用范围,治疗更为彻底。术后查血铜离子浓度,均显一过性增高,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正常,临床未见铜中毒现象。与其他疗法相比,治疗费用较低,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术中出血少,患者痛苦小,且可保存较好的外观和功能,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98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