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和误诊分析40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覃乃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97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病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为具有包膜的血肿,一般症状轻微,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易误诊。CT是最简单、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能直接显示血肿部位、范围、形态和大小,弥补了以往检查的不足。笔者收集1998年以来,经CT检查和手术、病理诊断的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提高诊断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
  本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84岁,平均64岁;病程3周~6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病21例,16例呈持续性钝痛,伴记忆力减退6例,偏瘫3例,26例有脑动脉硬化病史,少数病例无明显临床症状(4例),头晕伴呕吐2例。
  方法:40例病例中,3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手术19例;8例行MRI检查,在CT平扫漏诊小血肿病例中,3例无症状而未明确诊断,行MRI增强检查。
  结 果
  血肿部位:多数在额颞顶部(18例),其次为额颞部(7例)和额顶部(5例),单纯性额部2例,颞部4例,枕部2例,其中双侧小血肿5例,以额颞部居多。
  血肿形态:新月形19例,一般范围较宽;梭形12例,范围位于额顶两叶之间;其余病例9例,边界欠清楚。
  血肿密度:CT检查以低或等密度为主,其中高密度2例,等密度14例,混合密度17例,低密度7例;CT增强扫描有28例,血肿早期不均匀强化,线样强化19例;MRI检查有32例,血肿早期在T1、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后期在T1加权像呈脑脊液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3例为等信号。
  血肿周边改变:主要是邻近结构的受压变形和移位,病侧脑室受压变形34例(85%),其中前角明显受压缩短并向对侧移位,中线结构明显向对侧偏移。其中大脑廉下疝29例(72.5%)伴下角闭塞18例(45%),CT显示脑白质塌陷征34例,4例CT增强显示,2例MRI显示。
  讨 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主要为双侧额、颞、顶部颅板下硬膜下新月形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影,脑表面皮质移离内板,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增强扫描可见皮质强化、血管膜强化。当CT扫描显示为高密度或高、低密度为主时,基本上能明确诊断,可尽早手术清除血肿,效果良好;当CT显示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时,尤其是双侧的等密度血肿,中线结构无移位时,则易误诊、漏诊。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间接征象进行分析:病侧脑室受压,对侧脑室扩大;病侧脑沟变小、消失;透明隔、第三脑室和松果体移位等。
  误诊的主要原因:①阅片不仔细:当血肿的CT值与周围组织相仿时,尤其是病灶靠近顶部易被颅骨伪影所掩盖,此时,必须进行两侧脑组织密度、形态对比,细心观察脑沟,脑回有无受压变形,这对诊断有很大帮助。②对病史了解不详细:当对有外伤、头痛、呕吐、失语、精神失常、记忆减退和局限性偏瘫等时,均应进一步作CT增强或MRI检查,尤其是对于有明确外伤史并高度怀疑颅内病变者,尽可能详细询问病史及有关情况,密切结合临床,熟悉和利用CT增强和MRI的优点,做出更全面的检查,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 广西放射学会第六期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43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