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脏系统阴阳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繁荣 韩德明

  关键词:五脏 阴阳
  
  心之阴阳
  
  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
  
  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肺阴充足。则肺阳不亢。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内温养本脏腑,在外温养形体。肺阳充足,则卫气有根,皮毛得温,更好地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若肺阳失调,温煦不足,肺系虚冷,致使气行受阻,则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则畏寒,鼻流清涕;气化无权,大气衰少,则少气乏力,声低语怯,脉搏空虚;津液不化,聚而为水,则或吐清稀痰液,或发为水肿等。
  
  脾之阴阳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的作用,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脾之阴的作用,古人论述不多,但仍可窥其一斑,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人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可见,脾阴协助脾气、脾阳等运化水谷精微,有灌溉脏腑,营养四肢百骸的作用,是脾气、脾阳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物质基础。脾阴失调,“脾阴不足之侯”(《本草经疏》),则脾虚中满、饮食不进、食不能化、发热、健忘、肢体痿弱,产后失眠腿痛等症。徐景藩指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食或腕腹痞胀,大便易溏……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濡或细而略数等。可见脾阴失调,滋润濡养失司,则食欲不振、乏力、涎少口燥、大便干结、手足发热。脾阳具有温养推动作用。脾阳对水谷的运化吸收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脾主运化方面,而且体现在胃主受纳方面。脾阳的温煦作用,渗透脾胃中焦,无所不至。脾阳健运,则清浊相分,助胃腐熟;运化有力,则可杜绝生湿化痰成饮。此外,脾阳具有统血作用,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若脾阳失调,清浊不分,温煦失司,则腹胀、泄泻、完谷不化或反胃呕吐、腹中绵绵作痛;运化水液无力则少尿、浮肿。此外,脾阳失调,致脾不统血,则尿血、便血。
  
  肝之阴阳
  
  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的作用。其性主升主动。为“将军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脏功能的发挥受着肝之阴阳的调节。肝阴是肝的功能活动所依赖的基本物质之一。肝阴具有滋润、宁静、潜降、收藏等作用。在五脏之中肝为刚脏,其性主升主动,肝阴充足则制约肝阳,使其不亢,从而肝脏就能得到充分的滋润与濡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所说”肝体阴而用阳”。由于肝阴根于肾阴,肝阴充足则能相济于肾,使肾阴不亏。若肝阴失调,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两足痿弱;阴不制阳,阳气亢逆则面红目赤、头目胀痛、心火易怒;经脉循行部位失养则眩晕、视物昏花、胁肋隐痛、肢体麻木。肝阳根于肾阳,具有促进、温煦、上升、运动、宜散等作用。阳主气化,其对象为肝阴与肝血,肝阳能蒸化肝阴为气,进而能促进肝的各项生理活动,使气机调畅,血运通利。若肝阳失调,阳气亢逆无制而化风,则眩晕、震颤、动摇,甚则突然晕仆;肝阳不足,温煦失司,升泄无力,气行迟缓,则郁滞渐生、形寒肢冷、囊缩阴冷或腹胀如鼓、四肢肿胀、大便溏薄、脉沉细无力等。
  
  肾之阴阳
  
  肾具有主藏精、主水和主纳气的作用。其性潜藏,故称为“作强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封藏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肾之阴阳作为物质基础,肾阴是人体阴液之本,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肾阴上滋于肝,使肝体得养,则肝阳不亢;上荣于心,则心火或心阳得制,而无亢害之敝;上行于肺,则金水相生,源泉不竭。此外,肾阴能够制约肾中阳气,防其妄动。若肾阴失调,润养不足,诸窍器官失养,则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阴不制阳,虚热内扰,则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象虚细数等。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具有温煦机体、促进气化、制约肾阴等作用。此外,肾阳还能制约肾中阴气,防止其充泄于外。若肾阳失调,气化无权,水液代谢失常,则尿少、水肿;真火虚衰,无以温煦,运化失职,则下利清谷,五更泄泻。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各脏腑的阴阳失调。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独特而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五脏系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五脏系统中,凡是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五脏之阳;凡是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五脏之阴。五脏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共同维持调节着整个生命活动。因此,深刻理解五脏阴阳的生理、病理,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50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