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风湿止痛散外治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岩松 陈 雪 闫海屿
  摘 要:目的:观察风湿止痛散对活动期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KSR、CRP、RF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用风湿止痛散外敷,配合甲氨喋呤片口服治疗;对照组42例,用消炎痛片配合甲氨喋呤片口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ESR、CRP和RF。结果:治疗后2组ESR、CRP均明显下降。RF转阴率增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风湿止痛散有抗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型;中医药;外治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关节肿胀、疼痛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病因至今不明,致残率高,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属难治之症。RA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痹证”范畴,因其证候的特点,又有“顽痹”、“厉节风”之称。中医药治疗RA已有数千年历史,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组成风湿止痛散,临床用于外治RA,经100例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选病例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均属风寒湿阻者。共观察病人100例,男35例,女65例;年龄40岁以下27例,41―60岁52例,60岁以上2l例;病程最短30天,最长15年。随机分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4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所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
  RA活动期的确定标准:①关节肿痛数>3个以上:②晨僵时间>1h;③血沉>30mm/h;④RF滴度>1:80;⑤皮1下结节。以上5项中具有3项者。
  凡符合ARA诊断标准和活动期确定标准,并符合中医辨证风寒湿型者;生活稳定,能自理,配合观察者纳入。
  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6岁者;②RA属晚期、严重畸形、残废、丧失劳动者;③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者;⑤2个月内曾服过激素者。
  
  2 治疗方法
  
  2.1 方药组成川乌30g,草乌30g,乳香100g,独活100g,细辛50g,穿山龙100g,青风藤200g,红花100g,杜仲100g,牛膝100g,桑枝100g,马钱子10g,黄柏100g,苍术100g。
  2.2制备方法将药研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使用时根据疼痛部位大小,取适量药物用75%酒精调和成糊状,均匀摊于纱布敷帖于疼痛关节处,用神灯照射患处,以皮肤能承受温度为佳,每次治疗30min。
  2.3治疗组给予风湿止痛散外敷病变关节,并予神灯照射,同时配合甲氨喋呤片,10mg,每周1次口服。
  2.4对照组给予消炎痛片,25mg,日3次口服,同时配合甲氨喋呤片,10mg,每周1次口服。均以7天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4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测定。
  
  4 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后ESR变化比较见表1。
  4.2两组治疗前后CRP变化比较见表2。
  4.3 两组治疗前后RF变化比较见表3。
  
   
  5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大多认为本病为遗传、感染、内分泌等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方法单一。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对痹症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多认为机体正气亏虚,感受风寒湿邪,留置关节,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本病,故临证以风寒湿阻型的居多。本科室在总结了多位医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风湿止痛散。外敷制剂能够直接作用于肿胀关节,配合神灯照射,迅速起到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的功效。方中川乌、草乌、细辛、马钱子温经散寒止痛;独活、桑枝、穿山龙、清风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杜仲、牛膝补益肝肾;黄柏、苍术燥湿清郁热;乳香、红花活血散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扶正固本、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之功效。
  ESR、CRP、RF是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的重要项目,CRP与ESR临床意义相同,且不受红细胞、Hb、脂质和年龄的影响,是反映炎症活动的程度和治疗效果的良好指标。本研究显示,风湿止痛散能显著降低异常升高的ESR、GRP、RF,且疗效较对照组优,能够迅速改善患者受累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度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说明风湿止痛散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止痛的功效。而神灯通过热疗可使皮肤温度升高,可以改善皮下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病理代谢产物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并有利中药有效成份被人体吸收,充分发挥药理作用。
  外治方法使药物直达病所,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其血液浓度,故发挥作用充分,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内治,且疗效迅捷。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通过现代科学实验已证实了很多中药可以控制和减缓炎症反应,吸收由炎症反应所致的渗出、充血及水肿,修复损伤的软组织及血管壁,降低致痛物质的浓度,减轻对游离神经末梢的刺激,同时提高痛阈值起到消肿止痛作用。
  此法适应症广,禁忌症少,并且使用安全,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而且避免了因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消化道和肝肾功能损伤,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是该药还局限于传统剂型,随着透皮吸收理论及透皮促进剂研究的逐步完善应用,其指导中医外用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60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