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法点穴结合浅刺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60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小儿周围性面瘫 手法点穴 浅刺
  
  面瘫亦称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俗称“歪嘴巴”。常由于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临床上小儿周围性面瘫也时有所见,笔者从事临床近20年,运用手法点穴结合浅刺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60例,均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儿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③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④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排除脑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点穴:小儿正坐或仰卧,医者在其侧边,医者用拇指罗纹面着力,在小儿患侧地仓、颊车、阳白、翳风、合谷(对侧)、太阳等穴处点按揉动(刺激量不宜过大,以患儿能耐受为度,尽量不引起患儿哭闹),每穴约1分钟。
  2.2 针刺:取穴:地仓、颊车、阳白、翳风、太阳、合谷(对侧),配以牵正、翳风。刺法:采取疾刺浅入法,选准上述穴位,刺入0.2~0.5寸,得气后即出针。两种治疗方法均每日2次,7天为1疗程。2个疗程评判疗效。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经2人疗程治疗后,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40例,占66.7%;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13例,占21.7%;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未恢复)6例,占1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1例,占1.7%。总有效率98.3%。
  4 典型病例
  患儿,男,2岁。2005年7月30日初诊。其母代诉:半月前因夜间炎热吹电扇,次日晨起,发现患儿啼哭时口角歪向右侧,左眼睑闭合不全,即送医院治疗,经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口服强的松片等,效微,而来我科求治。检查:左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口角流涎,诊为左侧周围性面瘫。按上述手法点穴和针刺方法治疗1个疗程,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余症明显好转,2个疗程后痊愈。
  5 体会
  小儿周围性面瘫,临床上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易给患儿留下后遗症,影响小儿的健康成长。《灵枢•逆顺肥瘦》云:“黄帝曰: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类经•针刺类•肥瘦婴壮逆顺之刺》注:“婴儿血少气弱,故但宜毫针。以浅而速,若邪有未尽,宁日加再刺,不可深而久也。”笔者遵从上述古训,临床治疗小儿面瘫,采取手法点穴,结合浅刺不留针,每日2次治疗小儿面瘫,每获良效。
  此外,治疗期间尚需注意患儿的护理调摄,急性期应适当多休息,面部要持续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或毛巾等适当保暖,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有咽部感染时应同时口服抗生素治疗。家庭护理可在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以及指导患儿家长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5分钟。由于本病使病侧眼睛不能闭合,所以外出时应注意保护眼部,酌情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
  
  6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2.
  收稿日期 2008-07-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68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