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孙子兵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杰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全文约6000字,分13篇,精辟地论述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一系列军事科学的问题,其论述的重点更多的是深层的思想理论的阐述和战略、策略的探讨,从古至今为兵家首读之作。明末清初的战将陈王廷,根据戚继光的《拳经》,同时融合易学阴阳之理、中医养生术、经络学、兵法等创编了太极拳,因而太极拳受到了《孙子兵法》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12个方面探讨《孙子兵法》对太极拳的影响以及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1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中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他同时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陈氏太极拳汇宗・用武要言》曰:“捶自心发,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李亦畲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又说:“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之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结合太极拳体用来说,太极拳以走架为“体”,练“体”也即练知己功夫;太极拳以推手、散手为“用”,练“用”便是练知人功夫。太极拳家孙剑云说:“练‘体’就包括着‘用’,练‘用’也离不开‘体’。”因而在习练太极拳中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同时要通过推手练习“知人”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将拳运用自如。
  2 “兵因敌而制胜”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夫兵行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形而错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这一谋略要求我们,每次与敌人战斗都不要重复老一套,而应适应敌情变化不断变换新战术。
  《太极拳十三势歌诀》中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为了做到“因敌制胜”,太极拳强调“舍己从人”。《打手要言》对“舍己从人”有精辟的论述:“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先不后。”所谓“从人”,就是做到了解对手,按对手的虚、实、动、静确定战术。“合己”,就是要求去掉主观性,一切从实战的具体情况出发。“舍己”并非被动而放弃主动,“从人”并非放弃主动而求被动,恰恰相反“合己从人”正是为了争取主动以适应对方而战胜对方。要想做到“舍己从人”,在实战技击过程中还要求做到“沾连黏随屈伸灵,来叫顺送不丢顶,急应缓随任人变,进之愈长退愈促,仰之弥高俯弥渊”。
  3 “善用兵者,有如常山之蛇”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长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而首尾皆至。”“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势如行弩,节如发机。”强调用兵作战应注意部队的整体性。
  《用武要言》讲:“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陈鑫说:“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太极拳的首要特征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一身之劲要练成一家,“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陈照奎先生讲:“打拳一个部位有毛病,可能是全身的毛病,绝不是一个部位的毛病。”“一个部位有错误,全身都不对。”“练拳时,下面不对,上面对也不对。”《太极拳图说》中有“外三合”、“内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太极拳谚曰:“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腹是空;下节不明,倾覆必生。”“三节”即为上、中、下三节,或称为梢、中、根三节,在行拳和技击中“三节”要相互配合、开合有度,体现出太极拳的“整体感”。
  4 “后人发,先人至”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荀子・议兵》说:“后人发,先人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可见“后发先至”在军事战略上非常重要。
  清代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解》一文中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至。”在与敌人交手的过程中一旦感知对方有发劲的征兆,我在顺势接定彼劲的前提下敏捷地后发先至,使其自行跌出,这也就是所谓“力从人借、机由己发”,也是“以彼之劲,击彼之身”。所谓“后发先至”,在太极拳中就是指双方在技击实战中,一方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最合理地运用时机和距离,以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正确判断对方的攻防意图和攻防方法,及时做出最佳的反应,以达后发先至的技击效果。
  5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作战要“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他人调动,即在战争中要争取主动,摆脱被动。后人对《孙子兵法》总结为“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其关键是作战者是否能掌握主动权。《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中云:“夫决胜之策,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
  正如《太极拳论》中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在太极拳技击中也要掌握主动权,用自己的意图控制局势,并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做到能远能近、能蓄能发,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要掌握主动权,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意导拳势,选择有利地

势,借用利己的外因条件,使用恰当的武器,意导气流,时时遵循“引进落空合即出”,随形而攻。《拳论》讲:“足来提膝,拳来肘发;顺来横击,横来顺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胁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拳理,活用各种招法,才能在技击中取得主动权战胜对方。
  6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虚实篇》讲:“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就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曹操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韩非子・难一》云:“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明末清初陈王廷《拳经总歌》说:“钩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陈氏太极拳汇宗・用武要言》曰:“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太极拳中的“上惊下取”就是利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如陈式太极拳中的“金刚捣捶”一式中的“三盘并取”之法:当敌人击我未中向后撤退时,我左手向敌面部眉眼之间发撩劲,同时右手随身向敌下部发放撩劲或戳劲,同时右脚向敌小腿或膝部踢击,做到上、中、下三盘同时并取。此时,重心在左腿,左右手及右脚三点同时发劲,上惊下取,下惊上取,使敌防不胜防。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后仰时,凡其上虑柔有备,则其下多半是呆、实无防备,其上越虚则其下越实,这是必然之理。
  7 “方则止,圆则行”
  《孙子兵法・势篇》云:“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圆形”思想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思想,不仅仅是利用圆形布阵,更体现在“奇”、“正”策略的不断变化、相互组合、无穷无尽上。
  太极图就是两个相互咬尾的阴阳太极鱼,阴阳互抱,阴阳和谐,不断变化。《拳经总论》说:“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凡手足一动一静要令其转圈。”陈鑫的《太极拳图谱》讲:“至疾至迅,缠绕回环,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圆。”“越小小到没有圈时,应归太极真神妙。”“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像,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无穷。”“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图像。”太极拳中的动作“非圆即弧”,拳谚云:“要想拳练好,先把圈练小。”到了化境太极就成了有圈不见圈,在同一个弧线中完成化和打,一气呵成没有停顿,集全身之力发之一点势不可挡。圆弧形和螺旋形动作转动灵活、不滞不涩、变化多端,可随身体的任何一个小小的扭转而改变招法,所以在用招时不易落空,破招时易于防守。
  8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中说:“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中的“疾”、“徐”是一对矛盾,它们在运动中不断转化。在战争中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不被敌人察觉出规律,才能最终战胜敌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技击精华》中记载:“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马虹先生也多次讲道:“练习太极拳要快慢相间,快而不乱,慢而不滞。”太极拳练快了,不能丢掉动作、少了细节;练慢了,不能显得呆滞。在太极拳技击中要“进攻时速度快”,是指通过充分准备最后以最快速的动作达到进攻(或防守)的目的。进攻(或防守)的决定性动作都要迅速,这个迅速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条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过攻防节奏变化调动对手,寻找有效时机以快制胜。戚继光《纪效新书》说:“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谚,是对技击动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进攻时要兵贵神速,趁对手措手不及之机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但是在技击中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水平的对手、不同的攻防动作、不同的攻防时机,动作的运使速度也是千变万化的。太极拳中的“轴轮规律”,就是用的己走车轴、彼行车轮的技击法则以慢制胜。
  9 “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孙子兵法・形篇》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再如《孙子兵法・计篇》所提出的决定战争胜负基本因素的“五事”、“七计”,其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就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国有国法,兵有兵法,拳有拳法。
  马虹讲:“太极拳的规矩主要是模仿外形,使自己有一个比较规矩而地道的外形。比如拳架子,只有外形练得规规矩矩、地地道道,才能顺利地、不断地充实它的内涵,才能保持传统拳艺的固有风貌,才能为自己日后深入持久地修炼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陈照奎先生讲:“练拳要三到位,动作到位、劲力到位、眼神到位,或者说意、气、力三个到位。”在练习太极拳中,只能按照拳谱练习,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贯彻到每个动作之中,不能对传统的太极拳乱改外形、乱加动作。
  10 “避实而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云:“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住,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唐太宗李世民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避实击虚”的用兵原则,概括起来有:一是避敌之实,击敌之虚:二是削敌之实,击敌之虚;三是造我之实,击敌之虚。

  《用武要言》云:“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拳经拳法备要・审势》说:“与人对敌之时,总要攻击空处。空处何?两肘、胸、腰与腋,并腿心、腿踝是也。能攻空处则敌人无所用力,自能百发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当敌方用刚猛之势进攻我时,我不能硬架硬顶,而是以伸屈自然、曲蓄灵活的身法避过其力,并用手顺其力之方向顺势化之,使其无劲可使或其力过猛而受我之顺牵化劲扑跌。这就是太极拳避实击虚的总则。敌刚劲而我柔劲化之,一化之下我则成顺劲,而敌则成逆势的背劲,我方由劣势转为优势,敌从优势转成了劣势。孙南馨说:“转变虚实,避实击虚,不仅指在腰胯、左右两手之间有虚实,一手之间有虚实、一学之中有虚实,乃至周身处处有虚实。”正如拳论所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11 “以静制动”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治”指治理,“以治待乱”指把自己一方的内部治理好了以便解除纷乱。“哗”指喧哗躁动,“以静待哗”指调整到安静状态应对喧闹的外部环境。《兵垒》云:“兵,武事也,而以静为主。静则无形,动则有形。动而有形,必为所擒。是故圣人贵静,静则不躁,而后能应躁。彼有死形,因而制之。”《尉缭子》曰:“兵以静胜,甚哉,兵之不可轻动也,况妄动乎?”
  《太极拳论》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说:“动中求静,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以静待动”是太极拳技击的指导思想之一。陈鑫在《太极拳拳谱》中有“中气贯足,精神百倍,静以待动,坚我壁垒”的论述,强调了“以静待动”是“坚我壁垒”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
  所谓“静如山岳”之“静”,就是气沉势稳、浑然一气,能够做到周身一家,在静态动作中又蕴涵着复杂的动态变化之势,劲力运使处在引而未发之际,始终使自己的身体动作能够保持八面支撑,在对抗过程中做到圆活连贯、运转自如,时时刻刻保持觉察和顺应对手技击动作的客观变化的态势。“太极拳动作劲力发放的时候‘动若江河’,动如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即招法动作在大脑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其动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滚滚、滔滔不绝,不断变换虚实灵动,不断直进黏逼”,只有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12 “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指出战争谋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和“全胜而取”。如何不战而胜呢?孙子进一步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武德的最高境界是拳道合一、拳心合一。拳论中讲:“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非,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陈鑫在陈式太极拳《学拳须知》中讲:“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太极拳传之必得其人,如为非作歹或缺乏武德之徒秘而不可传也。”学拳一定要谦虚,戒骄戒躁。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只有保持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太极拳才能学到手、练得精、运用自如。古谚云“习武先修德”,可见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养性、以德服人。“拳虽小道,太极之大道存焉”,只有领悟“太极大道”,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98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