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中国武术文化历史演变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泳 明辉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8-000-02
  摘要 武术在经历两千年来历史转型、民族大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演变成种类繁多,门派林立的局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作为军事战争用途的武术不论禁武的有无,始终保持着军事武术旺盛的生命力。每次的历史转型期都伴随着民族大融合,而正因为有此,为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交流机会。各种思想的文化对武术文化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流文化作为强势文化更深刻、更快速地影响到武术发展的方向。不同时期人们对武术价值的认同不同使武术朝着多方向发展。
  关键词 武术 民族大融合 军事武术 强势文化
  在西方体育对中国传统武术巨大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代学者讨论的热点,由于所在理论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历史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武术文化的发展的现象和成因,由此揭示出武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给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与策略。
  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演变的历程
  中国武术从夏商周时代算起,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几个重要的转变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代武术文化交流和秦汉的武术的枯竭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发生转型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都在这一时期发生激烈的震荡和融合,首先战争的频繁发生,是尚武风气盛行的重要原因,在武术流行开来以后,武术走进了竞赛场和走进了民间,这类武术主要表现出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多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这些学派给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其中儒家对武术的仁与礼的道德贡献,墨家为国为民,勇于牺牲自己的侠士精神促进民间武术的发展,道家的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思想对武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兵家思想提供给军事武术的作战方法和技巧,阴阳家的一阴一阳和五行八卦对今后的形意拳和八卦拳的创造提供了理论源泉。并且少数民族的武术在这段时期内蓬勃发展,彼此互相交融。胡服骑射的射箭,巴蜀武术的产生,南方百越地区骁勇善战在与中原的战争中促进当地武术的发展等等,武术在这个时期,在吸取战争经验、提取百家之精华、与少数民族武术交流中不断提高武术文化自觉性的意识,并初步出现了武术理论,逐步显示出武术文化的雏形[1]。
  秦王朝时期,收天下之兵器,以在民间禁武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文化的统一,但由于文化的一元,“严重影响了文化的繁荣。长期以来,文化一极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的兴盛,同时也影响了武术的文化进程[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武术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代又是一个历史转型期,是民族的交融时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首先各民族文化间的互相交流碰撞,互相吸收发展自身民族文化,儒家和道家在经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变的根深蒂固,成为中国的两个主导文化,另外这时外来的文化在中国扎根生长,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演变成中国特色的佛家文化,使儒、释、道在那个时候正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儒、释、道文化熏陶下孕育出以宗教为载体的少林武术和早期的道教武术。这一时期,北方民族间的战争频繁,军事武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使用的兵器和掌握的作战的技术又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民族大融合中,各民族间的交流机会增多,给各民族武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南朝,由于全体政权多享乐,崇尚声色玩乐,使得武术在娱乐性、表演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宋时期民间武术的大发展
  在宋朝统治时期,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战争频繁,统治者十分重视军备,重新开始了武举考试。这个时期兵器种类大增,形制复杂,武艺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的表演项目也得到相当发展。由于商业的繁荣,城市中出现了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武艺结社组织。同时出现了以娱乐市民为主的群众性娱乐场所“瓦舍”“勾栏”。套子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奠定了中过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
  (四)明清武术格局的确立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军事武术家对武术的发展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提倡练拳是学习各种器械武术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明代拳法有了自身发展的更为明确的理论基础,出现了拳种林立,风格各异的繁荣局面。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清代,主要是以武术摄取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创新武术拳种的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苌乃周创立的苌家拳“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出现了以传统哲学命名,以哲理阐发拳理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清代武术家广泛吸取气功功理和锻炼手段,促进了武术和气功的交融[3]。
  (五)近代西方体育与中国武术的结合和新中国武术的繁荣。
  在清末民初,随着外国列强一个个敲开中国的大门,外国各种事物也随之而来,西方的强大优势使国人震撼,自愧不如之时又在寻找中国未来之出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口号使中国武术这时再一次被国人重视,在这种“强种保国”思想下和在努力学习西方文化经验下,马良发起了创编和推广《中国新武术》,它打破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取传统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打破了武术原有的师徒相承的单一传授方式,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提供了可行的形式,使武术和西方体操概念实质上的结合,不仅影响学校还对社会的影响也较大。但是它的命运是短暂的,逐渐被新旧之争的浪潮淹没。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武术得到国家的重视,武术走进了竞赛场地,有了专门的武术套路、规则和裁判法则,并组织了武术的科研队伍。这时的中国,练武场景随地可见,习武风气再次兴起,中国武术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以后,外来体育运动项目充斥着中国的武术,跆拳道已经占据大中城市多处中心位置,中国武术几乎被挤出城中心,只能偏居郊外一角,再加上规模隆重的奥运会以及各大体育赛事铺天盖地的宣传和转播,强势西方体育犹如洪水猛兽一般冲进中国武术的领土,抢占这方土地。面对东西方体育的侵袭,中国武术在前进的道路上又出现了曲折,总结两千多年来武术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二、武术文化演变经验总结
  (一)军事武术在武术文化演变过程中作用
  在技术表现层方面来说,武术在几千年的演变进程中,军事武术对武术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封建社会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民族之间战争,各民族都有过为自身利益而征战的经历,都有对战争的技术性总结。在冷兵器时代,对兵器的熟练使用和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唯武术有效。各民族都有一套独特的武艺洲练方式.就是在禁武之时,武术在军队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它的存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军事武术作为武术的一个种类,承载着武术向前发展的责任。也从此可看出人类的战争的开始是也是武术的开始,有战争的地方也就会有武术的存在。
  (二)武术依人的需要而变
  武术每次向前发展存在时代的烙印,每个时代都存在着各自时代的特点,由于受到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甚少导致武术的发展相对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各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少之又少,某种文化的传播当时也只是受到个别人的影响,对整个地区的文化影响微乎其微,从而使武术在统一安定时期里无法汲取得以发展的营养成分,从而阻碍了武术发展的道路,但是每当社会的动乱,朝代的更替,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之时,武术的交流机会也随之增多,这种在人口流动增大的情况下对武术的演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武术在一次次的人口流动中,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术和文化的内涵。

  不管是朝代的动乱和稳定,武术所显示的内容,都跟当时人们对武术某些功能上的需要有关。在动乱期,武术的发展以实用为主,各个拿起兵器抵御外敌。而传统武术的主要载体是民间大众群体,在两宋社会的民间“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4]”以艺术性、表演性为特点的武术的在宋朝以后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民间武术也逐渐有了群众基础,民间传统武术与军事武术也因此分割开来,在各自道路上并行不悖的发展。
  (三)不同文化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在武术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的出现都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在强弱文化交流进行中,表现出不同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强势文化能迅速融入到某种武术的当中,增加这种文化的思想元素。先秦时期,受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化的影响,武术已经有了“德艺双修”的趋向。明清时期,随着“程朱理学”的空前强化,传统文化中崇德思想深入民心。“武德”几乎成为每个武术门派的首要问题,欲练武、先修德,已经成了当时武术界共同的约规。禅宗是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少林作为禅宗的发源地,产生少林武术,少林武术讲求禅武一体、以武悟禅、禅拳一致、以禅导拳。而道教与老庄哲学为思想渊源,这使得道教武术与传统道家哲学有着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武术中的阴阳辨证、五行相生相克均与道家哲学有着统一渊源。到近代,由于中国的落后,西方的强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压制,此时,中国有志之士以西方文化为榜样,去学习效仿,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方面的抨击,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也无例外。“伴随着西方化体育的不断扩展,人们自然形成一种西方化的语境和话语系统,习惯性地按照西方化的标准将本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比较[5]。”
  三、小结
  武术是一种技击性较强的肢体运动,它主要以制服对手为目的,在军事战争中极大的发挥了技击价值,军事武术为武术在漫长坎坷岁月中得以生存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保障作用。武术在形成和演变中随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的改变而变,武术文化是个开放的文化,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它一面扎根在自己生存的土壤中,另一面积极从外面汲取营养成分,国家的统一为武术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而民族的融合为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在经过国家的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后,最终使武术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绽放在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 郭志禹.中国武术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
  [3] 张耀庭.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林向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体育发展的质疑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3):33-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24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