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要不要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武术的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剑东

   作为一项象征着中国人生存方式的体育和文化样式,武术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当中国武术在一些国家逐渐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时,国内的武术发展却出现了某些滑坡。对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武术在中国群众参与的体育项目表中,风光不再,武术(含太极拳)已经位列10名之后,比较1996年武术(含太极拳)占据前10名的景象,不能不说是一个落差,它对武术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标志。
   当笔者看到这个数字时,起初并不敏感,只是注意到《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的作者对此给出的解释:与1996年相比,体育人口在活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只是气功、太极拳、武术、地掷球、门球等项目参加人数有所减少,而参与球类、舞蹈等娱乐、竞技性强的项目,以及登山活动人数有所增加。根据这个描述,武术似乎是因为娱乐、竞技性不够强而导致滑坡的。
   然而,当我每日早晨漫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街头看到外国人认真然而却生硬地练习太极拳;当我了解到在国外的一些中国武术界人士时常组织外国武术爱好者来华进行短期交流;当我了解到武术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普遍流行项目的第10名,常年习练者多达200万人时,我开始感到了一丝震撼。
   武术作为一项将身体动作、技巧和姿态与意志、情感和思想有机结合起来的特殊的体育运动形式,有人认为它的最本质特点是内外兼修。笔者以为,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其他体育运动形式何尝不是内外兼修呢?区分武术与其他体育活动形式的差别,笔者以为最根本的一条不在于内外兼修,而在于从文化学意义上看,武术的习练是将内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与外显的动作技巧和姿态节奏高度整合地进行同构的过程。由于中国武术长期的历史积累和理论粘附,习武者所面临和必须应对的文化含量大大超出其他一切体育活动,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对武术的技术施加了它微妙而潜在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含量并不太高的体育项目中,参与项目的习练本身虽然也需要在自觉意识支配下运动,但是其自觉意识中移植的更多的是生物学科理论,而非深厚和宏富的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武术是在中国模糊判断和循环封闭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长期以来浸淫在社会文化理论的长河中,可以说很少得到自然科学的眷顾。这其实就形成了武术竞赛讲究模糊而非精确评价、重视规则的绝对性而非相对性、强调参与者的自身特长而非通用技能这样一些特质,也因此形成了武术竞赛在今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很难被西方体育模式所认同,直到难以融入奥运会的尴尬。或者迫使武术不得不作出改变自身根本特征去趋附和屈服奥运会的举措,造成武术失去原本的真意。
   其实,要想使武术真正成为奥运会项目和在世界健身和娱乐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还是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武术的习练过程是其外显模式和内隐模式不断同构的过程,它至少包含着三重不断螺旋上升的境界:武劲、武趣、武蕴。西方人学习中国武术的过程也是其自身文化与中国武术文化的同构过程。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外国人习武像中国的专业武人那样追求高深的境界。根据两种文化的异质性,我们恐怕也不可能让西方人在武术中体味到我们那种韵味。当然,我们必须在对外国人进行武术传播的过程中贯穿一种这样的理念:武术的习练与许多现代体育项目的不同在于:它不是精确角度、力度等的机械组合,而是内心情感、思想与肢体动作、技巧的有机融合,甚至不是两者孤立隔绝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是将二者熔铸起来内在整合境界的提升。只有这样鲜明地将武术的境界层次传达给外国人,他们才会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让外国人体味到武术神奇的韵味和美感。
   当我问几个澳大利亚来到中国习武的学生第一次上完太极拳课的感受时,他们告诉我:累并且惊讶。累是因为从来没有这样地活动过自己的肢体,惊讶是因为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这样一种人体运动方式,这可能是一种典型的身违心逆的状况。当我问他们学成回国后有何打算时,他们说要将这种新奇的运动形式在同学面前演示一番。至于寻求太极拳背后的文化含义这样的境界,他们似乎没有想过,也认为自己难以在短期间达成。
   这其实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对外传授武术过程中如何把握境界的问题。根据笔者对部分外国人学习武术情景的观摩,发现中国的多数武术教师由于与外国学生在语言沟通上的不顺畅,较少讲授武术的内在韵味,因此也不太注意内练,更多地只是自己示范,然后纠正外国学生的姿势。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并不令人乐观的现象频繁上演,那就是:外国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武术有什么境界之别,更不知道境界之别如何体现和评判,他们的头脑中只有外在动作酷似老师演示的程度差别。也就是说:外国人习练武术从一开始就追求的是形似,最终也只是达到形似的更精确程度而已。
   或许是认定外国人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理解中国武术的神韵,或许是自身与外国学生沟通的困难,或许是他们自身也没有理解武术的神韵,也或许是一种短期功利观念在作祟,一些武术教师根本就不打算将武术的高层境界告知给外国人。
   回到本文前面对武术在中国体育项目排序表中位置滑坡的描述和原因推断,比照外国人习练武术热情有所上升的情况,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是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武术传承和习练过分地注重追求武术的高层境界而不太注意娱乐和竞技性导致了目前的景象;是不是中国人在教授外国人的过程中较少地讲究武术的神韵和境界而使得外国人容易对武术产生兴趣。
   武术的传承方法应该是内外有别的,武术的境界必须通过内在修炼来提升,它永远是不能越级实现的。如何在对内和对外的武术传承中将武术的外显和内隐模式的同构过程逐步地推进,是一个值得武术教育者思考的大问题。
   如果上述推断能够成立,若干年后,我们可能不得不面临一个这样的尴尬:过分追求神韵的中国武术在国内应者寥寥,只强调形似的外国人将中国武术改造成了低级武术乃至非武术。
   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1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