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极拳今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蔚昌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在全民健身热潮中,形成太极拳热,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与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个“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
  当今流行的太极拳的拳架,在总体上说,沿用了传统太极拳的式子,教授的规则,也讲的是原来的那些规则,从这方面看好像一样,但其实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盘拳架使的是“习惯上的力”;讲规则脱离了“内里的意思”。因此,当今流行的太极拳,是走偏了、异化了的太极拳。
  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的“习惯用力”是两码事,完全不同。“习惯用力”系直观反映,直来直去,用手伸手,用脚出脚。而太极则认为力源在“腰脊”,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上行: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尖。即四肢脚手要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再融合其余规则在内走出来的劲势,才是地道的轻柔绵缠,两臂又软又重,用于技击,入里透内,绝非臂腿手脚的比比划划。
  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譬如,“含胸拔背”,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笔者习惯把“含胸拔背”称之谓“开胸开背”,因为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开胸开背”(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作的一种劲道。“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腰圈)最近,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开胸开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这时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这四个要领,是最基本的,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它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太极拳功夫,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即用意识(思想或心)作用于腰脊,腰脊作用于四肢手脚,如此由内及外,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意”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虚无飘渺、游移不定的念头,而是高度集中在拳式的运作上,这样习练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出物质力量――一种劲道!
  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传至今日为什么会走偏、异化呢?其实,走偏、异化倒是顺逆理而成“章”,就习惯而自然的,若长此下去,很可能失传!
  原来,人们在后天本能地自发地演变出一种拙力,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四肢自动直动,已成积习。四肢自动直动的结果,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活动,疾病丛生;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下肢负重,无上力转移,易引发腿疾,等等。《武林》杂志2004年10期彭国相先生文,说练太极拳的人,甚至名家,出现膝痛,有一称“太极皇后”者,两次住医院动膝关节修复手术,原因就是后一条,说具体点儿,是由于习练不得法,背离了太极拳的规则。太极拳讲究力的对称,《太极拳论》云:“有上即有下”,反之亦然,人们只知道向下“放松”,却不晓得向上“提顶”(以“神”提顶),因此,形成松塌,下肢负重过量,导致膝关节受损。彭文还说:“广大习练太极拳的群众,正在受到伤害,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因此急需尽快解决”。怎么解决呢?原则地讲,得回到一个哲学概念上,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也都由一定的内容构成。没有内容,形式就不能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不能存在。太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当前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出路有两条:要么,走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的路子;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势、快动作。
  可见,拙力背离了力源,已是积习难改,加之,拙力引发的弊端,更加大了难改的程度。一言以蔽之,人们已经完全习惯“拙力”了,完全习非成是了,对于太极这种独特的与“拙力”相背的拳术,仍然以“拙力”来解释,这就必然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了,因而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掌握不了其要则理法,是自然的事,出现走偏、异化,也是不足为怪的。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归源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是太极前辈先师的精心研究和伟大发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而且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修心养性功夫,相当缜密完善。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拳种。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是针对性的。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有独特功效。是祖国、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
  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是应本着太极拳的规则,细细地去练、去悟,日子久了,就一定会奥妙发现,在健身方面、应用方面都有了”――这是吾师李雅轩的一段话,引在此处,用以说明,这就是学习的方向,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31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