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腹针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8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丰光辉 沈润辉

  【摘要】目的 观察腹针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腹针每日1次,采用侯气 、行气、 催气手法,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5天后进行下一疗程,三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牵引每日一次,轻症采取坐位,重症采取卧位,每次40分钟-1小时,10次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68例患者中,治愈43 例,占63.2% ;显效13 例,占19.1%;有效7例,占10.2%,无效 5 例,占7.4% %;总有效率 92.7%。结论 腹针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神经根; 颈椎病;腹针; 腹穴 ; 牵引
  【中图分类号】R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90-0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型,在颈椎病各型发病率较高,约占60%,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见,且多伴有颈部扭伤或急性外伤病史。其病生理学改变为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感觉、运动障碍所致。近几年来,本病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笔者三年来采用腹针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病人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0岁;病程最短为2月,最长15年。全部病例均经上级医院颈椎X线、CT或MRI 检查确诊。伴颈项部僵硬疼痛不适51例,功能活动受限15例,肩臂痛及一侧上肢麻木32例,头痛头晕43例,耳鸣眼花,记忆力下降15例,三角肌肌力减弱或肱二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9例,棘突脊椎旁有压痛31例,臂丛牵拉试验(+)27例,压顶试验(+)21例,颈椎X线、CT或MRI显示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45例,生理曲度改变48例,颈椎间隙变窄25例,颈椎间孔狭窄16例,不同程度颈椎间盘突出15例,钩突关节变尖29例,伴有椎管狭窄2例。
  1.2诊断标准[1]
  1)多发于30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部分患者有外伤史,症状常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 2)颈、肩、背及手臂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 ,上肢麻木,肌力减退,肌肉萎缩,颈、项、部疼痛可向颈臂手指放射,颈、肩、臂、手指麻木的程度可因颈项部活动而加剧;3)颈项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及棘突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有时可摸到条索状结节,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强拉试验阳性,击顶试验阳性,屈经试验阳性,伸颈试验阳性,前斜角肌按揉试验阳性;4)根性症状(麻木、疼痛)的范围与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域相一致;5)颈椎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窄及韧带钙化;6)临床表现于X线片的异常所见在节段相一致。
  2治疗方法
  2.1腹针疗法[2]主穴取天地针(中脘 、关元),配穴取下脘、患侧商曲、滑肉门、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 )、上风湿外点(滑肉门旁开1寸)、上风湿上点(下脘旁开3寸)。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海穴;耳鸣眼花加气旁(气海旁开5分 );伴有三角肌肌力减弱或肱二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加足三里(双)。针刺方法:首先在腹部从上至下进行触诊,无阳性体征(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或伴肝脾肿大者),以神阙为中心进行腹部定位取穴,常规消毒皮肤后根据体型胖瘦分别选用40-60mm长度的毫针,对准穴位直刺(避开毛孔血管),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施术时采用三部法,即侯气、 行气、 催气手法,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侯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谓之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后远处扩散谓之催气;留针30分钟起针。腹针的补泻手法以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
  2.2牵引 选用张家港市兴鑫医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YHZ-100B型颈腰椎牵引床。方法:采取坐位 开始2-3KG,若无不良反应可渐增至5KG,轻症患者多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次,每次40分钟;病情较重患者可以持续牵引,每日1-2次,每次小于1小时;卧位牵引从5KG开始,最重不超过10KG。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自拟) :临床痊愈: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阳性体征转阴,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半年以上随访未复发;显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或减弱,基本能从事正常工作,劳累或受凉后仍有项强指麻,休息后缓解;有效 :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或体征有一定程度好转,劳累或感寒后,症状或体征加重;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3.2 结果 68例病人中,痊愈43例,占63.2%,显效13例,占19.1%,有效7例,占10.2%,无效5例,占7.4%。总有效率92.6%。
  4. 典型病例
  杨某某,男,21岁,藏族,农民,宕昌县城关镇管鵝沟人,2010年7月15日就诊。主诉:颈部僵硬不适伴右侧头痛、右手指麻木2年,加重一月。患者2年前外出到河南等地务工,期间出现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约2月后出现右侧头痛及右手指麻木,同时伴有右肩部疼痛。经服中西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一月前因劳累后症状加重,影响外出务工,遂来我科治疗。查:患者颈部向右转动时,颈部疼痛伴右手指麻木,C4、5、6椎旁右侧有压痛,臂丛牵拉实验(+),压顶实验(+)。颈椎X线正侧位片C3-6椎体骨质增生,C3-4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消失,MRI检查显示,C3-4颈椎间盘突出,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取天地针(中脘、 关元),配穴取商曲(右)、 滑肉门(右)、上风湿点(右)、上风湿外点(右)上风湿上点(右),中脘用梅花刺,上风湿点 、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用三角针,留针30分钟。针毕,采取坐位牵引颈椎40分钟(从2KG渐增至4KG)。治疗3次后症状明显缓解,半月后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未。

  5讨论
  颈椎病属于中医“痹症”“颈肩痛”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全身骨质退行性改变的一种。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为肝肾不足,外受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瘀滞,使颈部筋骨失去滋养,或因劳损外伤,损伤颈项部脉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而发病。现代病理生理学认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颈椎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导致颈肩部及上肢不适、 疼痛 、麻木、 肌肉萎缩或伴有头痛头晕 、耳鸣眼花 、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历经20余年的倾心临床研究,把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科学产物,临床具有安全、无痛、奇效、治疗周期短的特点。薄教授认为腹部脏腑集中,经络分布最多,有腹部全息分布的特点,形成了有着自身特点的理论,认为以神阙中心的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形成于胚胎时期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仅是腹针的物质基础,更具有全身宏观调控作用,且兼顾疏通经络,内通五脏六腑,外联全身经脉;所以通过针刺腹部经穴调节脏腑输布气血的功能,能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各种临床症。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为后天之源;肾主骨、生髓、主纳气为后天之本;中老年人脾肾渐虚,脾虚则肌不健,致使肌腱肌肉支撑无力,《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风为百病之长,是“痹症”的首要致病因素;肾虚则骨不坚以至渐渐形成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天地针中脘、 关元能培肾固本,使脾肾两脏得到调整,恢复机体的稳定;商曲为足少经穴,针之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并以补肾;滑肉门为足阳明胃经在腹部之要穴,也是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针之能滑利双肩关节促进肩部血液循环,并配以相应的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笔者总结三年多临床经验认为,腹针治疗颈椎病属于从全身治疗,与传统针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配合牵引(局部治疗)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挤压得以缓解,神经根于关节囊之间的粘连得以松解,促进神经根周围水肿的消散和吸收,消除痉挛对神经根起到减压作用,并可以舒展扭曲的椎动脉,改善脑部血液供应。通过临床观察得知腹针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安桢、武春发. 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40-542
  [2]薄智云 . 腹针疗法 .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9-157
  作者简介:丰光辉,(1 9 6 8—),男,1991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现任中医针灸主治医师,长期在基层从事针灸按摩及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183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