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30-01
  慢性胃炎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胃黏膜对损害的反应涉及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和上皮细胞再生三个过程,但有时仅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而无黏膜炎症,此时一般称为胃病,临床常将胃病归入胃炎范畴。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发病缓急以及病程长短,临床上慢性胃大体上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表现,患者常常以胃脘胀闷、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要表现而求治,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胃镜肉眼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来确定。
  慢性胃炎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慢性胃炎与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关系较为密切。慢性胃炎的发作期往往与季节的更替有关,冬春多见。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痞满”“胃脘痛”等范畴。
  一、 中医辨证分型
  1. 【肝胃不和】
  主症: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作;③嘈杂反酸;④脉弦。
  次症:①胸闷;②食少;③大便不畅;④舌质淡苔薄白。
  症候确定:主证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次症2项以上。
  2. 【脾胃湿热】
  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口苦口干;③恶心呕吐;④脘腹痞闷,渴不欲饮;⑤舌质红苔黄腻。
  次症:①胃脘灼热;②口臭;③尿黄;④胸闷;⑤脉滑数。
  症候确定:主证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 【痰湿中阻】
  主症:①胃脘痞满或隐痛;②恶心,呕吐清水或酸水;③不思饮食,食后胀甚;④舌质淡红,苔白腻。
  次症:①身倦乏力;②脉濡。
  证候确定:主症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1项。
  4. 【胃络瘀血】
  主症:①胃脘胀满、刺痛;②痛处拒按、痛有定处;③舌质黯红或 有瘀点、瘀斑。
  次症:①黑便;②面色黯滞;③脉弦涩。
  症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1项。
  5. 【脾胃虚弱】(虚寒)
  主症:①胃脘隐痛;胃痛喜暖喜按;②食后闷胀、痞满;③纳呆少食④大便稀溏;⑤舌质淡,边有齿痕。
  次症:①肢软乏力;②气短懒言;③呕吐清水;④脉细弱。
  症候确定:主证第1项第2项加其他主症第1项或次症2项。
  6. 【胃阴不足】
  主症:①胃脘胀满、灼痛;为重嘈杂,饥不知食;③舌红少津,苔少。
  次症:①食少干呕;②大便干燥;③口干;④脉细。
  症候确定:主证第1项加其他主症1项或次症2项。
  二、 常见分型治疗
  常见分型治疗
  1. 【肝胃不和】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剂] 安中汤加减。
  [组成] 柴胡6g,炒黄芩9g,焦白术9g,扁豆9g,炒白芍9,炙甘草3g,苏梗6g,香附9g,炙元胡9,八月札15,炒神曲6,谷芽12g.
  [加减] 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佛手以增强理气解郁止痛之功;嗳气者,加沉香(苏子)、旋复花以顺气降逆;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胃郁热而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用丹皮、栀子、黄连、山茱萸等清肝泄热之品;肝火伤阴者,可加用生地、丹皮以滋阴泄热。
  2. 【脾胃湿热】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健脾。
  [方剂] 温胆汤(《千金方》)、三仁汤加减。
  [组成] 陈皮6g、半夏9g、茯苓皮15g、甘草6g、枳壳9g、竹茹12g、生姜6g、炒栀子6g、荷叶6g、冬瓜皮15g、杏仁9g、薏米15g,滑石15g.。
  [加减] 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佛手以增强理气解郁止痛之功;嗳气者,加沉香(或者加苏子)、旋复花以顺气降逆;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胃郁热而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用丹皮、栀子、黄连、山茱萸等清肝泄热之品;肝火伤阴者,可加用生地、丹皮以滋阴泄热。
  3. 【痰湿中阻】
  [治法] 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方剂] 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平胃散加减。
  [组成] 藿香9g、厚朴9g、半夏9g、茯苓12g、杏仁9g、薏米15g、寇仁6g、猪苓12g、泽泻9g、苍术12g。
  [加减]肝胃郁热而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用丹皮、栀子、黄连、山茱萸等清肝泄热之品;肝火伤阴者,可加用生地、丹皮以滋阴泄热。
  4. 【胃络瘀血】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剂] 丹参饮(《时方歌括》)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组成] 丹参15g、檀香3(冲服)、砂仁6g、川芎9g、当归9g、桃仁9g、红花9g、沙参15g、炒白术12g、玉竹15g、半枝莲15g。
  [加减] 血不足者,可加用当归、白芍以补血养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胃郁热而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用丹皮、栀子、黄连、郁金等清肝泄热之品。
  5. 【脾胃虚弱】
  [治法]补气健脾,消痞和胃。
  [方剂] 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 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2g、法半夏9g、砂仁6g、炒白芍9h、炙甘草6g,扁豆12g,莲子肉12g,山药15g。
  [加减]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陈皮、半夏、茯苓以降逆和胃,健脾燥湿;吐酸者,可去饴糖,加山栀子、丹皮,或左金丸以制酸降呕;畏寒痛甚者,加良附丸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6. 【胃阴不足】
  [治法]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方剂] 益胃汤(《温病条辨》)、一贯煎加减。
  [组成] 南沙参9g、北沙参12g、生地15g、麦冬9g、炒薏米15g、仙鹤草15g、白芍12g、陈皮6g、木香9g、玉竹12g、石斛9g、天花粉12g。
  [加减]吞酸嘈杂者可加煅瓦楞子、海螵蛸等以止酸;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者,宜加厚朴、绿萼梅、佛手以行气止痛。
  以上各证型可互相兼夹,临证用药以辩证论治为主,若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重度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可结合辨病,适当选加一些清热解毒(如白花蛇草、半枝莲、半边莲、石见穿、藤梨根、龙葵等)及活血化瘀消癥(如丹参、三棱、莪术等)之品,以提高疗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217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