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行通背拳的内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宝安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能否更好地区分、练出皮鞭劲的“九柔一刚”——内劲与外劲及它们的比例变化,是所有习练五行通背拳者一生的追求目标(图1)。
  无论何门派的武术拳种,都有对内劲(心、意、气、神、胆)、外劲(手、眼、身、形、步)的记述和锻炼的要求,历代武术家也都很注重内外兼修,特别重视对内劲的修炼,他们把练气、养气、集气作为武术内劲的基础,把能够运气、发气、用内劲于技击,视为武术的上乘功夫。
  五行通背拳最讲究“九柔(内)一刚(外)”的皮鞭劲,即内劲与外劲的演练与运用。通背大师修剑痴在拳谱中对内劲及外劲阐述道:刚柔之则,刚居其一,柔居其九,过刚则易折,用柔不可独用柔,用刚不可独用刚,用刚相兼用柔,用柔相兼用刚,刚柔相济,刚中含柔,柔中含刚,柔进刚随,刚退柔变而莫测合之。
  修大师的拳谱理论是与每个单操动作要领相符合的,细致地阐述了其内涵,强调了皮鞭劲是内外兼练的,外要练形——外劲,内要练气——内劲。用意催气,以气催力,练到形气合一,内外一体,力达鞭梢——“九柔一刚”(寸劲)的程度才算是成功,若达到拳谱中所讲“无影、无形、无柔、无刚”、“包罗万象,万法归一”的高级境界,非八年十年功夫加之系统科学训练难成。
  内劲指的是:内气、气血、血脉、意念。外劲指的是:皮肉、筋骨、力量、形体。这两方面在通背拳法中都有着不同的传统练习方法,但学者初练时普遍练外劲之形体动作。因为外劲不是很复杂,只要按照动作要领反复多练、多出力,练出外劲还是比较快的。仅以六路站桩为例,其中混元桩的伸肩操法是典型的以练内劲之精、气、神、意为主的代表动作,而乾坤桩15种劈掌则以练击响拍打硬功、腰背功力、铁掌指功力等为主,是典型的形体表面筋骨皮的外劲操功法。
  在五行通背拳法中,内劲与外劲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深厚的内劲基础,仅凭借单纯筋骨、肌肉的力量就很难发挥出通背掌法“贴衣粘肉敌难逃,寸劲发出艺绝妙”的境界,因此通背拳法非常注重“神聚则气聚,气聚则力壮”及“守中打中”的原则,使内、外劲力练习达到“外能强健筋骨,内能坚固脏腑”的最佳功效,使身体内部与外部更加协调统一。
  实践证明,通背拳内劲与内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长期练习“以意催气”、“气沉丹田”的作用,不仅能使“内劲”行于周身及各部位、力达掌指(鞭梢),有益于散手、技击技术的发挥,而且对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内劲来源于“以心催意,以意催气”,“气为形用,气随形动”,技击之际,气沉者胜。内劲的产生及能量的爆发取决于丹田聚集的真气。掩手劈山炮操法是展示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刚”皮鞭劲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它完全靠用(内劲)意识导引气血下沉至小腹部,要求全身放松,意识活动似守非守地寄于小腹部,待劈山掌中线击打(外劲)完成到小腹时(腹部憋气),腹部绷起反弹将中拳崩出,整体动作瞬间爆发完成,即“无影、无形、无柔、无刚”,也就是劈掌与中拳两个动作一次完成不停滞(图2~5)。
  内劲及内气可增进呼吸功能:内劲的产生主要是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腹式呼吸是以膈肌的运动为主,当用意识导引气血下沉时,膈肌的运动幅度随之增大,这样胸腔的垂直径增大,就增加了肺活量,使身体吸收氧气效能大大提高,从而增强技击运动量及出拳的爆发力。
  内劲可促进血液循环:由于内劲来源于丹田的真气,气沉丹田是“实腹畅胸”之状态,即它能使腹内压增大,而使胸内压相对减小,腹内压的增加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胸内压减小能使心脏搏动轻松有力,利于血液的回流与输出;又由于气沉丹田时全身放松,血管的外周阻力减小,能使血液顺利地流向全身,因此内劲、内气能促进血液循环,营养周身,可舒筋活血、感觉畅通,血旺则气足,气足则劲壮。
  内劲可坚实内脏并促进消化吸收:内气沉于丹田,主要是膈肌的运动,而且增加了腹内压,这样内脏各器官的活动幅度也必然增大,互相之间产生了按摩运动,这样内脏器官就得到锻炼,同时消化液分泌增多,营养吸收加快,内腔功能变得越来越坚实。
  内劲可促进降低重心,利于技击:由于内劲、内气的运用来源于丹田的真气,内脏器官自然向下松垂,这样就能使身体重心下降,稳固下盘。低重心有利于技击时的灵活移动、变化和发劲,内劲还可以促进精神的灵感、加强内气的储能,使因拳法演练及实战过程的“耗能”得到快速补充。
  内劲是养身之术,技法之宝,形为运动之道,攻守之方,通背拳术为整体,单操为专一实用,外劲为形体,内劲为根本,内劲是外劲之源泉,外劲是内劲之体现。如果没有内劲,也就不会产生外劲,要练出内劲,则必须找对单操动作一招一式的正确形体,从而引动内劲的源头,即“内三合”的开发。
  所谓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如果内意不到,气也难达,气若不到劲力同样不足;反之如果外形肢体的运动动向(包括高度、方向、劲力、手形、步形、手法、步法、身法、线路、位置等等)不正确的话,就会使内意、内劲、内气等均受到压抑,影响整劲最佳发挥。因此要使通背拳“九柔一刚”皮鞭劲得以正确的完整表达和发挥,就必须在求内劲时,先求其外劲,外体动作是练好内劲的基础。
  五行通背拳外劲单操五行掌,摔、拍、穿、劈、钻,主要是以增强筋骨、皮肤的伸展性,运动幅度、硬度、强度、灵活、韧性,以及劲力和适应性等为目的。如果在练出外劲的基础上,再融以内劲的练习,如摔掌似炸弹——抖擞摔炸,拍掌似迅雷——捕拍补拓,穿掌似流星——穿攉挤挑,劈掌似闪电——霹雷铲凿,钻掌似暗箭——冷弹锥刺,则能使体内元气逐渐增多聚集起来,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得到内气的推动激发(图6),从而达到内外合一,阴阳相配,动静相依,虚实兼备,刚柔相济,方得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刚皮鞭劲之真谛。
  五行通背拳共108总操法,在技击运动中其形体(外劲)动作打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每一种单操(外劲)的攻守变化,都隐蕴着高深莫测的内劲(寸劲)爆发,如果内、外劲能够整体爆发使用,其威力是强大无比的,往往可一招定乾坤。所以五行通背拳有多少种单操动作,其内劲就有多少种操练方法,虽然外体动作的技法、特点不同,但其练出内劲的原理是一致的。
  有不少练通背拳的人说,五行通背拳内功修剑痴秘而不传,再经后几代拳师互相保守留招,现在没有人会练内功了。笔者认为,五行通背内功秘不外传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武术应该越学越多。真正的大家名师是没有留后手的,武术“绝招”之所以失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员自己拿不动“东西”。“通背天王”韩鹏尧先生一席话道破天机,也很值得通背学者深思,韩鹏尧在大连教学十年(1960-1969)期间,经常对学生葛太然讲:“通背全部内容108总操法,外加13件(包括九套拳路,四种兵器:刀枪剑棍)‘东西’管吃管添,你想学什么就教你什么,但只有你学会了才是你的,学不会还是我的,之所以徒弟之间各有不同的东西,那是当老师的因材施教的结果,就比喻你有多大的胃口,就能吃多大的饭量。”韩的内劲功夫也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一次韩先生在演练通背操法时,运用通背内劲打了一记钻拳,将棉袄里的棉花击成扭转的旋涡状,令在场的同行惊叹叫绝。
  总之,所谓的内劲,是与外劲相对而言的,它们互相依赖而并存。至于内劲与外劲之间的区别界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不能将二者混淆不分,也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把它们截然地分割,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总是以内中有外、外中有内而存在。因此,想学练内劲,就必须先明白、区别出内劲与外劲的关系,然后有目的性,由浅入深(初级、中级、高级)、循序渐进地掌握好五行通背外劲单操动作(摔掌、拍掌、穿掌、劈掌、钻掌),之后再吃透其内劲——“内三合”的练习要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则能显示出五行通背拳的内劲之威力,拳谱中“混元一体像太极,九柔一刚皮鞭劲”的功夫自然而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115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