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准“有效” 演绎课堂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国芳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投其所好,鼓励其每一次的成功和与众不同。如果“心中喜悦”,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化过程,让学生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对一些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抽象概括。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无疑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是获得知识必要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每当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式之后停顿下来,留给学生静思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先悟一悟,即独立思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间,紧驰有致,根据教学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悦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三、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个自主发现、研究、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把现存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尽量做到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合作学习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契机,实现了教学中的多向交流,每个成员都能大胆地将个人学习成果进行汇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要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讲授新课前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大胆的与文本对话
  《学记》上早有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可见,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也只有“善问”,学生才能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有三个,即教师、学生和文本,其中教师和学生是生命状态的主体,文本是待发掘的主体,是潜在的主体。我们在承认文本、尊重文本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文本,大胆地与文本对话。我们教师也应把备课的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总之,教学应回归“真实有效”的本色,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更现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180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