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对中药进行细胞级粉碎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丹琴 邵夏雪 何天秀

  【摘要】 目的 对中药进行细胞级粉碎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并做出总结分析。方法 取川贝母、西洋参、云芝、三七、天麻各1000g, 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取贝母、西洋参、云芝、三七、天麻500 g。实验组采用细胞级粉碎技术, 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粉碎技术。观察比较两组经粉碎后的粒度细度变化。结果 经观察比较, 实验组粉碎前后粒度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粒度变化程度,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中药细胞级粉碎技术应用于中药药剂学, 可以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 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有效成分利用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 中药;细胞级粉碎;中药药剂学;应用研究
  中药是一种天然的药物, 中药细胞级粉碎细胞级粉碎是一种粉本作业, 其目的不是粉体的细度, 粉体细度是一种宏观检测手段, 可以间接反映生物细胞破壁的程度, 追求的是细胞95%以上的破壁率, 中药进行细胞级粉碎后称为细胞级微分中药, 能够使药品的质量以及生物利用率得到提高, 使得药力资源的浪费与消耗有效的降低, 对提高企业经济及社会效益而言,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目前常用的粉碎设备有振动磨、球磨机、带筛转子粉碎机等等, 这些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破坏细胞壁, 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 提高吸收率、利用率[2]。为了进一步探讨研究将细胞级粉碎应用于中药药剂学的效果及意义, 作者特做了相关的研究分析, 现得到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川贝母、西洋参、云芝、三七、天麻各1000 g, 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取贝母、西洋参、云芝、三七、天麻500 g。实验组采用细胞级粉碎技术, 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粉碎技术。
  1. 2 处理方法 粉碎前显微镜下检测并记录粒度的大小, 实验组:取贝母、西洋参、云芝、三七、天麻各500 g, 经过振动磨将其粉碎。对照组:采取常规粉碎技术将其粉碎。然后在显微镜下分别检测记录两组药物的粒度。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粉碎前后药物粒度的大小。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 x-±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比较组间,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观察比较, 实验组粉碎后粒度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粒度变化程度,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信息参见表1。
  3 讨论
  目前常用的粉碎设备有振动磨、球磨机、带筛转子粉碎机等等。本次研究所使用的就是振动磨,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高速的震动使得其中的介质受到振动冲击并产生介质回转, 正向撞击带粉碎料的同时, 还使其受到剪切力, 高速、高能量的将其粉碎[3]。为了适应于不同物料的粉碎, 可以调节振动磨的正压力及其剪切力。这样、既克服了传统粉碎方式的局限性, 又具有粒度细、粒度可调、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4]。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可以影响药物在患者体内的吸收, 植物药材通过细胞微粉碎破壁后, 有效成分不再受细胞壁的阻碍, 被人体吸收变得更加容易简单。入胃中的药物, 在胃液作用下其可溶性成分被溶解, 然后进入小肠被吸收。由于粉碎后的药物是粒度极细的超细中药, 即使是不溶性的成分也非常容易附着在肠壁上, 肠壁会很快将吸附在细胞壁上的有效药物成分吸收掉, 进入血液后, 受到超微粒子附着力的影响, 使其排出体外所需要的时间增加, 进一步促进了药物的吸收率[5]。另外, 细胞壁因粉碎而破坏, 有效成分从细胞内迁移至细胞外的时间变短, 明显加快了吸收速度, 同时使吸收量也呈现明显的增加。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经细胞级粉碎技术粉碎后的中药粒度明显小于常规方法粉碎后的粒度, 粒度越细, 其溶出度越高, 也就是说细胞壁破坏程度越大, 阻碍作用越小, 那么药物的吸收率、利用率也就越高。因此, 将中药细胞级粉碎技术应用于中药药剂学, 可以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 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有效成分利用率明显提高, 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袁林.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29(8):691-692.
  [2] 税丕先,杨晓玲,何颖,等.皂角刺细粉与超微粉中总黄酮提取率的比较.中国药房, 2009,20(12):920-921.
  [3] 陈绪龙,赵国巍,廖正根,等.当归超微粉体和普通粉体的粉体学性质比较.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16(18):1.
  [4] 郭旭东,郭宇廷,刁其玉,等.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草药上的应用.中国现代中药, 2011,13(9):40-43.
  [5] 李德成,刘庆燕.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广泛应用的优越性.世界中医药, 2011,6(5):454-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949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