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济水,换一个姿势行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朝

  关于济水的文字,我一直不敢轻易动笔。
  是因为它曾经的盛名?还是因为它身后的扑朔迷离?
  这看似非此即彼的选择,其实有着无限的纠结,我知道,这纠结,与汤汤济水沉淀于我们心底的敬畏有关。
  在浓缩着煊赫与沧桑的字里行间,不乏济水的倒影。《尚书·禹贡》云: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又东至于荷……又东北入于海;《尔雅·释水》云: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可见,济水之所以能与长江、黄河、淮河共荣耀,盖因其有独立源头并东流入海。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步,深一丈,皆缭以围墙,源出王屋山。”
  但,壮阔2800余里、纵穿历史风烟的济水所蕴藉的尊严威仪绝非如此而已。
  在济源市区的一隅,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水神庙——济渎庙,建筑群落之宏大、内涵之丰富超过了江、河、淮所有祭祀水神的庙宇。今天,它就异常恢宏地站在大地上一条血脉的源头,见证着这条河流的史迹和色彩。
  当然,济渎庙的最初意义与祠兴云布雨相关,
  自汉以下越千年,朝廷定期致祭渐成礼仪规制。至唐宋乃至明清,但凡国之大事,朝廷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有加。祭祀未断,庙貌不衰,是济渎庙的真实见证。因此,一部济渎庙兴衰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
  济水折服人心并传诵千古之处,我以为,当是其水势浩大及其洑地潜行的神奇。
  大禹疏导的河水进入济水之后,济水便名副其实地成了天下九川之一,其后的诸多地理典籍也记载了济水作为一条天然水道,虽屡历灾衍,但仍是波澜壮阔。唐代边塞诗人李颀“晴山傍舟楫”,以及达奚珣“独运长波、涛涛入海”的诗句,足以见证济水向以浩荡水势进入古代诗人的文化视野。
  但济水夺人心魄的更在于其“时见时洑”。首先是发端于王屋山顶的太乙池水在太行山下潜行数十公里,至济源城北复出地面;后是济水与黄河交叉,从黄河北岸潜入河下,从南岸复出;再是重入地下,抵山东定陶又流出地面。自此,济水就穿城绕郭,汹汹永续。
  如果我们执意要赋予这条河流某种精神,实在有矫情之嫌,但济水凭着一己之力在与黄河抑或大自然的博弈中,时刻找寻着自己的河床与方向,这样的执著和坚韧,又实在令我们心生感喟。
  但往昔的峥嵘终究会流进历史,甚或被湮灭,不屈的济水不得不换一个姿势,在粼粼波光之上衍生出一座座永远的城池,它们是,济源、济阳、济南、济宁、临济……
  之于济水,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959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