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儿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智慧 赵旸 石来军 杜俊 姚娟

  新生儿心内膜炎较为少见,且由于细菌性心内膜炎作为败血症的一部分,临床医师多将注意集中在败血症及其他合并症上,如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往往不能早期诊断,疗程不足,导致病情反复,继而出现心力衰竭、瓣膜病变,预后不良。我们报道新生儿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由于在起病早期即经过抗感染治疗,使得患儿症状体征不典型,造成了早期诊断的困难;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出生后9天,因吃奶、反应差半天入院。患儿系第1胎,孕37周+5,因“产程发动”于当地医院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体重2kg。孕母孕2月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口服药物治疗3月。入院时体检:体温:38.4℃,心率:162次/分,呼吸:60次/分,体重:1.93kg,足月小样儿外貌,营养差,反应差,间断呻吟,呼吸急促,可见吸气三凹征,唇周未见紫绀,前囟平坦,张力不高,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咽充血,颈无抵抗,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糙,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脐轮红肿,脐部可见渗血,肝右锁骨中线上肋缘下1.0cm,质软,边界清,脾左肋缘下未及。四肢无硬肿,四肢肌张力低,原始反射弱。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脐炎、小于胎龄儿。入院后第2天,患儿时有烦躁,心率明显增快,行床边心电图见:1.窦性心动过速 2.右房大?3.异常Q波(高侧壁)4.ST-T改变。2013年1月16日床边心脏彩超见:各瓣膜回声增强并团状回声附着,左心房内稍强回声附着,二、三尖瓣中量返流,全心扩大;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经头孢派酮舒巴坦、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1周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08 x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36.6 %;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复查心脏彩超:2013年1月29日复查心脏彩超见: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及二尖瓣瓣尖回声增强(图1)。2013年2月5日复查心脏彩超示:心脏瓣膜及腱索局部点状回声增强(图2)。抗感染疗程22天,患儿好转,自动出院。院外随访半年,疾病未复发。
  2 讨论
  新生儿心内膜炎是指在新生儿期发生的,由一种和多种病原体感染心内膜,瓣膜或瓣膜相关结构所致的炎性反应;基本病理改变是心瓣膜、心内膜以及大血管内膜疣状赘生物,同时可累及到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据文献报道,本病发病率不高,但随着新生儿急救中心的建立,各种侵入性操作技术的开展,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新生儿期逐渐增多[1]。由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及病毒等引起的心内膜炎,统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新生儿心内膜炎多数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引起,但由于近年来NCIU侵入性操作增多,条件致病菌亦相应增多。
  本病的发病机制有如下三方面发病机制[2]:(1)缺氧、酸中毒或导管尖端引起的损伤均可使瓣膜内皮遭受损害,使内皮下胶原暴露于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因而粘附于胶原,构成原发性血小板栓,一旦病原菌侵入机体形成菌血症时,即附着于这些无菌性栓子导致心内膜炎(2)可溶性凝血因子的全身性活化,可在瓣膜上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栓,继而因细菌的植入而形成心内膜炎。这种消耗性凝血病在患有败血症、低血压、缺氧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均可见到。(3)只要有菌血症存在,无需通过无菌性栓子的发生,细菌即能在瓣膜小叶上形成微小脓肿。
  新生儿心内膜炎常为败血症的一部分,表现为急性感染症状,早期表现为体温不升,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皮肤苍白,皮肤出血点等;部分患儿可有全身各器官受累征象,部分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可出现心脏杂音。对于考虑到新生儿心内膜炎可能的住院患儿,诊断的核心基于两方面,其一是血培养检查结果;其二是超声心动图。对于血培养检查,鉴于其阳性率不高;可采用少量多次采血的方法,在入院时立即在两个静脉采二份血标本,分别做有氧及厌氧培养,以后每6小时在使用抗生素连续采血5-6次,每次采血量不少于3.5ml,这样可以为诊断提供更高的阳性率;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非创伤性,且对本病有特异性的检查手段,超声心动图可检出直径在2mm以上的赘生物。
  对于新生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仍主要是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但治疗上应该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治疗前必须行血培养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2)一旦考虑到本病可能性大,需尽早使用抗生素,而不必等待血培养检查结果;甚至在血培养结果阴性,而超声心动图有阳性表现者,也需要继续运用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3) 足量应用抗生素,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联合用药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4) 疗程要足够,至少4周;(5) 首次治疗必须静脉给药。回顾本病例报告中的患儿的诊治经过,因早期在外院已行抗感染治疗,使得多次血培养检查无阳性表现;但在早期及时完善了超声心动图检查,使感染性心内膜及早得到发现,让该患儿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抗感染治疗,避免了并发症,改善了预后。值得引起广大新生儿科医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徐华.新生儿心内膜炎,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90,01.
  [2] 黄达枢,陈越.新生儿细菌性心内膜炎[J].浙江医学,19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004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