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柳玲玲

  [摘要]农村新课程改革以来,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使新课改在农村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是当务之急。要依据农村教育实际情况开展课改调研,加大培训力度,突现农村特色,转变学校职能,确立目标责任制,以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服务,达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教育;新课程改革;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15-02
  
  从2001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38个国家级教改实验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从国家级实验区推广到省级实验区,从省级实验推广到市县级实验,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纵观新课改走过的历程,不能否定新改取得的成绩,但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与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免存在着诸多矛盾。在宏大的农村中小学生人口面前,在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面前,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中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状分析
  
  (一)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成为推进课改的瓶颈
  当前农村学校严重缺少新学科急需的专任教师。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新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艺术课、科学课、地方和学校课程。虽然有些教师经过系统学习有些反常资料参考但还是不能完全胜任。这是因为学生入学的高峰期转到初中后,初中教师严重不足,便从小学调任教师到初中任教;而高中教师中的佼佼者流动到发达地区任教后,又从初中调任教师到高中任教。农村小学中的教师大都年龄偏大,而且临时代课人员多,在一些乡镇有50%以上的教师是老民办转正和临时代课教师,他们的身体状况、教育观念和专业素养很难适应新课改要求。
  (二)课堂教学满堂灌现象仍十分突出
  由于农村学校班级人数多,又因为教学进度紧,不少教师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法,这势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听课的地位,只会被动地听教师讲,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与学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再者,即使实行了开放性教学,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可能出现两级分化、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理想现象。
  (三)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小学采取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奖牌红星激励等惯用的方法,学生四人围坐一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活动,一会儿戴上头饰表演,一会儿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花样层出不穷。而执教者对教材的重点却把握不清,看着学生游离主题而不知引导;有的课堂教师忙于奖励学生“合作星”、“智慧星”、“巧手星”等次数不下几十,跑上跑下很是辛苦,学生桌上也是星光灿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部分教师难以驾驶新教材
  有的学科教材难度大,有的学科教材中的题目如“脑筋急转弯”一样灵活,有的学科活动类题目设计较多,教师难以给教师教学带来不少困难,难以处理。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不好操作而弹性安排课程牵涉面广,加之社会、家长、部分教师对该课程理解不够,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体育课增加了课时,但规模小的学校师资和运动场地跟不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材参考资料和辅助资料不按时到位或者缺乏,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或准备教学用具,造成教师备课困难,工作量增加,身心负担重。
  (五)校本培训名存实亡
  校本培训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措施,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农村小学布局分散,学科专任教师培训组织管理相对困难;学校的设备和资料相对薄弱,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迫切要求;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校本培训很难使教师的理论层次得到尽快提升。
  (六)评价项目过繁、过细,教师难以操作项目
  学科期末评价量太大,但大量的工作却在平时,例如学生成长纪录簿这一评价工具,要学生用文字填写项目很多,家长、学生和教师们都感到繁琐,不予积极配合;况且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填写须由家长和教师代替。对教师的长期超工作量的工作如何评价,也是领导和学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再者,目前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课堂教学,都离不开高考、中考、统考这个指挥棒,这是课改中制约教师教学的最大因素,也是课改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七)办学条件简陋是阻碍农村推进课改的客观不利因素
  乡村学校由于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紧张,使许多课程改革配套的设备、设施、图书、音像、教学均不能到位,不能正常开展课改实验。
  
  二、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课改培训力度,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校长培训是课改的关键,是课改能否推行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力度。教师的全员培训是学校课改推进的重点,由于教师出外培训毕竟是少数,要加强以校为本的培训力度,并让参加省市级的教学骨干进行二级培训,切实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
  (二)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课改中要努力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绩、民以支教为荣、师以安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创新教育提供风险保障。
  (三)课改调研要面向农村,教材编写要面向农村
  各级调查组要深入农村(特别是村小学),弄清课改实验现状,获取新课改的真实资料。各级教科所和教研室都要定点到基层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搞好课程改革。同时,搜集第一手鲜活的实验材料,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把成功经验加以推广。
  (四)突现农村特色
  新课改的最终建构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追求。因此,作为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思想,以全民性和全面性为基点,建构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基础教育,实现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这要求在新课改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多元智能的课程观来分类分层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五)转变学校职能
  要想把学校建设成为“生活的家园,学习的乐土,精神的圣殿,成材的摇篮”,就必须转变学校的职能,树立“教育服务”意识,认识到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服务的客体。所以,学校要以服务教师、服务教育和教学为中心,从学校管理、师资培训、设施设备、环境建设、生活保障、心理指导、安全防卫等全方位提供服务,以最优化的服务来激发教师的热情,拓宽教师的研究空间,让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迈进。同时,学校和教师要服务学生,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服务理念,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负责。
  
  [参考文献]
  [1]史宁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5,(6).
  [1]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2005,(5).
  [1]刘冬梅.校本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的有效模式[J].世界教育信息,200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3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