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远《水图》探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怡平

  南宋擅画水的画家很多,流传作品也最丰富。画水法在每个画种都有较深的渗透,在杂画、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中,水都占了不小的分量。杂画、山水画自不用说,在人物画中,作为人物活动空间一部分的飞溅流瀑、溪涧泉水,占空间较多,表现为精妙的作品有张激的《白莲杜图》、《商山四皓》、马远的《西园雅集》、周季常和林庭圭的《五百罗汉图》、梁楷的《八高故事图》、马远所作的《梅石溪凫图》、《霜柯竹涧图》、《鸟桕文禽图》等。纯粹以活水为图写对象,并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马远的《水图》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一、马远《水图》的艺术特色
  
  马远的十二幅《水图》,尽水态之妙。十二幅中,除了第一幅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迥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这十二幅作品专门画水,除了一两幅有极少岩岸山日外,没有任何其它的景色,它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和情趣。
  《水图》十二幅,尽显各种不同水波的样式和情态。马远通过对各种水势的细心观察,对水的性态和不同的环境气候所起的变化,在画上表现得尽善尽美,尽得画水之理。《水图》对水的静谧、鼓怒、炫奇、迂回、盘旋、汹涌、激荡、跳跃、碰撞……以及微风吹起的涟漪,月光反照等动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值得关注的是马远的《湖光潋滟》和《秋水迥波》中画出了光和影的细腻感受。由于云块的漂浮,短暂地遮住了一部分阳光,因而在水面上留下了云块移动的阴影,水光发暗,而在阳光照射下的一部分则闪光发亮。暗与亮的光影对比,使粼波闪闪的水面更增添了活跃的生机。
  马远《水图》表现不同水波采用不同手法,其笔法变化多端,手法因景因情而异。或用线细如发丝而淡淡一写;或用线如行云流水,加以墨色浓淡,粗细不匀,求得变化;或随意挥洒,湿笔、干笔相辅;或用战笔,或断线为点,或粗实稳健,或浑厚雄壮,或细腻流利,或简洁多折……皆成功地达到了不同的效果。马远劲利、概括的画法,别有新意,更具特色。
  马远把劲拔、锐利的山水画法,带入画水法,显示出水的强劲之美态。例如《长江万顷》,用利劲的线条,表现出一排排攒动的水波,线条粗劲有力;《云生沧海》中的线条,却极其有力,与前代不同。在表现方面,也较前代更为恣意。例如《黄河逆流》,此图几乎是用勾笔法来写意;《云舒浪卷》中波纹用战笔,虎爪有用断线。这些都是前人所不具备的,只有在南宋这个对水法非常了解和感悟、技法非常纯熟的时期才会运应而生。难怪竹懒盛赞马远日:“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形者,……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熟,熟极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分蠹勺,一掬而湖海溪之天下具在,……”(沈于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P317,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这里的“性”就是指的理,水的“理”,其言马远得水之理,并肯定了马远的技艺娴熟和于水深刻的解读。
  
  二、马远《水图》的技法特点
  
  马远的《水图》在技法上有两个特殊方法:用勾染水法结合的形式表现水纹的造型方法和笔力劲利的画水法。传统的画水法有三种:勾水法、染水法、留白水法。勾水法是我国山水画中最早创造的水的画法,以单一笔法“勾”,具有绵长的线条和多样的笔法,在表形表意上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自由发挥抒展。染是中国画中基本技法之一,墨在水的浸染下渐变,由浓到淡,由暗转阴。染,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染的力量在于制造丰厚的层次。留白画水法,又称喻水法或虚拖法,“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有波涛”,“但点缀碎石沙痕”或“从水之两旁皴染”,借实以见虚,而得水体流动之容貌。有些技法书或文章中提到的勾染水法是指勾水法。这里谈到的勾染结合表现水纹造型的方法并不是上面提到的勾染水法。这里指的勾染结合是以线为界的染,线既是水纹形态也是有范围的。这种画法,能较方便地体现形势、动态,发挥勾笔的力量。
  一般提到的南宋之前勾染结合的画水法,是属于勾水法类。染只是作为勾线的底色、衬色,并不能“名正言顺”地让勾和染结合。勾法、染法、勾线染底、勾染结合表现造型的画水方法,南宋之后则很少用。南宋之后几乎只用喻水法。画史所称的勾染结合的画法,自东晋到南宋一直都很兴盛。可是这种勾染结合的画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勾染结合。在着色山水中,这种方法表现为浓墨重染,逼出流瀑或溪涧的路径,中间用勾法表现线性的流水。着色山水中,从顾恺之云水无差的“春蚕吐丝”式的水法到王希孟的尖角“人”字型水法,都是色底勾线;水墨画中,赵干、郭熙、许道宁,甚至张择端他们所用水法都不是勾染结合表现水纹造型的方法。
  真正的勾染结合法,以勾染结合表现水的造型、动态的画法,只有南宋才有。除了马远的《水图》,最出名的就是赵芾的《江山万里图》。此图以勾线为界,染出浪花飞溅的造型。染出浪潮线,用重墨染浪的背面,明暗分明,现出波涛汹涌的高度;重墨染波谷,用线勾出波痕,显出滚滚波涛的动荡。气势宏大,壮阔无比,翻滚狂暴的波涛,有铺天盖地之势。染的力量在于制造层次,这里用染法结合勾,表现浪线的造型,并且表现了各种不同水波的层次。《水图》与《江山万里图》的勾染法略有不同。《水图》以勾为主,染为辅。《水图》之《云舒浪卷》中,用淡墨渲染后面的虎爪型波浪和波纹,使它们向后退,突出前面的虎爪。这里染的作用正好与《江山万里图》相反,不是染出波浪的高度,使其有铺天盖地之势,而是使波浪都向后退,但是达到同样的制造层次的效果。《水图》中,为了使前面的两个小虎爪有层次区别,在层线勾出的波谷用染法突出前面虎爪,也突出虎爪的爪形。这种勾染结合表现造型的方法,其它图也有。
  由于南宋之前没有出现勾染水法结合表现水纹造型的方法,南宋之后缺乏出现这种水法的思想根源,而南宋恰恰存在与《水图》相似的勾染结合表现水纹结构的画法。这证明:《水图》画水技法特征与南宋画水技法特征一样,即《水图》具有南宋画水的这种技法特征。
  
  三、马远《水图》画法的重要资源
  
  总而言之,南宋画水风气兴盛,《水图》产生于一个画水氛围浓厚,画水技术较高,画水优秀作品辈出的时代。《水图》在南宋出现离不开南宋的画水兴盛的氛围,《水图》的出现与南宋对水的重视有很大关系。
  南宋之所以出现这种灿烂辉煌的画水形势,完全出自对水的题材的重视和关注。而这种对水的题材的关注,确是其他朝代无法相比的。有两个与水相关的题材,在南宋绘画中较为常见,即赤壁赋和观潮。南宋人对观朝这个话题最为关注,从文学作品到绘画,都体现出这一点。南宋周密的《观潮》享誉占今,关于观潮的绘画作品也非常多,如李崇的《夜月看潮图》和《钱塘观潮图》、《观潮图》等。另外,南宋龙水图也不乏,陈容的《九龙图》和牧溪的《墨龙图》都饶有气势。这些与南宋地处江南有很大的关系,南宋皇帝喜好绘画,并且有意识地提倡:江南水乡之景必然入画。也许从干燥无雨的北方,转向湿润多雨的南方,这一过程使南宋人对水有了新的认识和注意,从而不同于重哩念、重技法的北宋画风。
  南宋继承了北宋末年重观察、重技法的传统,又以其对水的关注区别于北宋。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南宋因其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而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态度的汇合点。这使它既继承了前人重观察、重技法的传统,进一步将理学融入绘画;又初步萌芽了后世文人画的观念。正因为如此,南宋才同时具备可将水作为专门题材来表现的两个条件:观念和支法。在这里,笔者认为,把水作为专门题才来表现,首先要有表现水的观念,崇尚大山大水的北宋是不会把水拉近来看的:其欠要具有表现水的具体特性的兴趣,这是钟情于喻水法的后人所做不到的。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对马远画水的平价颇高。如李东阳称马远画水为“活水”,东阳言:“……马远画十二幅,状态各不同,而江水尤奇艳。出笔墨蹊径之外,真活水也。”(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P233。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版)王鏊跋仑马远之画水:“今观(马)远所画之水,余平远,盘回澄深,汹涌激撞,输泻跳跃,风之奎漪,月之,日之洞,岂独两孙哉”。(周青云《四部总录艺术编》P423,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其实,今天,我们不仅可以从马远的《水图》当中,窥探到南宋画家表现水的独特手法和审美情趣以及思想资源,更而在传承与创新的视角上,得以借鉴的重要的传统绘画资源。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8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