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鱼和熊掌兼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长有从事水彩画教学与创作五十多年,默默耕耘,矢志不渝,在水彩画实践与创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原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阿老评其画为:“刘教授的作品色彩丰润透明,水润精妙,既能驾驭其整体,在细微之处又极为精到,将西方的形式美融入了东方的意境美之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自20世纪 90年起,他先后在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
  刘长有为人谦和,视绘画如生命,青年时期受教于吴冠中等诸位先生,打下扎实的绘画基础。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他始终遵循吴先生教诲:“叛徒是贬辞,但艺术上,继承而后叛逆,是艰巨的创新。 ”几十年如一日,刘老师在艺术道路上甩开膀子,勤奋探索,大步迈进,用实践见证吴先生的忠告: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在穿和脱的过程中找到自己。
  他的水彩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追求意境美
  刘长有在上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基本是西方写实绘画的造型色彩体系,走的完全是写生的路子。早期作品注重三度空间、明暗造型、条件色的表现,画风缜密。如 1980年所作《筛月吟风》,严谨的透视,强烈的光照,明快的色彩,塑造了充满真实色彩空间的画面。
  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他将绘画视野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文化视域中,自觉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内涵、文化精神融汇到水彩绘画的创作实践中来。跨越了中西绘画材料与技法的羁绊,融入中国美学的意境审美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畅神”“怡情”,用西方水彩媒质和技法创作具有中国意韵的作品。如《柿柿双喜来》(图 1),整幅画面笼罩在太阳初升前的薄雾中,金秋时节,黄黄的柿子挂满枝头,引来早起的一对喜鹊叽叽喳喳,为宁静悠远的清早配上一曲晨歌,秋天的早晨空气迷离,果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柿柿双喜也预示了一天的好兆头。
  意境是中国画家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对艺术美的至高追求。它超脱了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摒弃了主观意念上的随意拼合,强调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体悟,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与物我相融的境界。刘长有把对意境美的追求看成他水彩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崇尚简约,以简为贵,简之入微。为此他常常奔走于山川自然间,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生活体验为根基,观察、感悟,从心灵深处获得对自然物像最真切、最深刻的触动,提炼出简约、神似的艺术表现特点。如作品《仙阁细雨》,画家仅用寥寥数笔,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促发观者无限联想。
  追求形式美
  形式美是艺术美中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审美特性。就绘画而言,其形式美主要是点、线、体、面、色组合所产生的如:节奏,韵律、对比,和谐,曲折,疏密,松紧等形式美感。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外在的美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吴冠中先生很早就注重对形式美的研究,他说“我常喜欢画鳞次栉比密密麻麻的城市房屋或参差错落的稠密山村,美就美在鳞次栉比和参差错落。 ”这种对形式美的探究也深深地影响了刘长有,每次写生中,他都仔细观察大自然中事物之间的形式联系,从中抽出形、色、虚实等具有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形成有序或合乎逻辑的画面,赋予作品以独特的美感。如作品《冬看白杨春看花》,画面中冬日的白杨就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重重叠叠屹立于风雪中,形成直立的形式秩序,凸显了白杨的性格与风骨。《观瀑》用“切”的笔触与肌理表现山涧岩石,形成顺势而下的气势,与飞泻的瀑布形成一致的韵律,体现了形式与画面意趣的衔接。在他的画中形式美的表达含蓄而温情,不似抽象的线条和颜色的随意组合,而是理性支配下的感觉重现。
  追求写意性
  写意是中国画的灵魂,着重以简练挥洒的笔墨表现客观事物的神韵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致,不以细针密缕地描绘客观对象为能事,注重事物内在的气韵、传神等精神本质的表现。对于刘长有而言,他认为水彩与水墨在媒介和书写运笔上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能够痛快的抒发自己的写意情趣,同时挥洒肆意的走笔也体现了写意的本质。所不同的是水彩画更多地体现了色彩的依存关系,而水墨则体现了墨分五色的层次关系。但这都需要画家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以少胜多的甄别能力、以及挥洒自如的操控能力,方能做到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刘老师近几年来探索水彩画的大写意表现,以鱼儿为主题,围绕它的生命碰撞与激流勇进,展开一幅幅讴歌平凡生命的壮烈画幅。这似乎是他自己人生奋斗与艺术探索的曲折经历之视觉外化,或是源于生活点滴的一触即发,情浓意切,观之让人怦然心动。如《礁》《流》(图 2)、《博》等,以硕大的笔刷激情挥洒恣意涌动中的大海,大块的黑白对比,生命的律动,情感的倾注,浓墨重彩
  此外,刘长有的水彩画还通过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表现了水的特点和彩的韵味,体现了水彩画特有的语言意趣(图 3)。总之,刘长有的水彩画取自西方,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在强调“再现”体系的水彩画中融入中国绘画的意境、写意、诗性等审美特征,兼容中西绘画之长,鱼和熊掌兼得,找到了一种视觉再平衡与再融合的新意象语言程式。
  陈红帅:吕梁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126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