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今的企业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如何让人才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和高速变革的社会,是对当代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深刻思考和深层次探究。本文就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展开讨论,分析论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人才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41-02
  我国在近几年的教育行业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在提高升学率和提高全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的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却凸现出来。精英教育的理念已经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根深蒂固,因而想要从根本上扭转高等教育普及情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任重而道远。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最终的必然趋势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进步趋势。教育的理念随着每一次的社会的变革,都会迸发出新的思潮和火花。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彰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随着国家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也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提供了原始驱动力。因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进步的最佳推动力就是人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是社会发展的主动需要。
  (一)培养目标多层次
  我国在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由于国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阶段已经较为成熟,需要借鉴国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纵观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重要的就是培养目标多层次。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采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全方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层次打造高水平人才,以满足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重的职业层次。国外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压制学生不同特点的发挥和表现。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英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吹响了素质教育的号角,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培养人才,不让学校沦为复制的机器,不把学生当作考试的工具,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死板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
  (二)培养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简单的教与学的情景,教师单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不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变通。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授的仅仅只是知识本身,而并非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并没有重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理念。而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种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最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注重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充分参与。
  (三)培养内容综合性
  国外的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综合和全面的,宗旨是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各学科均有牵涉,消除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点渗透,这点和我国的高考制度的分文理是很不一样,全方位打造文理科均有涉猎的人才资源,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今正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里的大众化不仅指规模和数量上的占比增加,更是指教育理念的全面推广和应用。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如火如荼推行的同时,又出现了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产生矛盾和分歧的地方(如大众化教育模式和精英教育模式的矛盾等),这些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得到充分的考虑。
  (一)继续传统精英教育模式
  自从我国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高考制度之后,高考,作为学生一生学习事业最为关键的选拔性考试之一,对其的重视程度是最大的。甚至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高考是改变学生一生命运的决定性考试。这种观念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因而,在全国性的、单一的高考选拔制度下,中国的学生从一开始步入学习生涯,就背负了来自高考的沉重压力和来自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这是何其可悲的事情!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高校采用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当学生在千军万马中披荆斩棘进入了理想的学府,可是由于在高校内对于毕业政策的宽松,导致在高校的学习时间内真正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
  另外,现今许多国内高校的教育发展模式不重视实践教学,只是把学生禁锢在教室内,单纯讲授理论和书本知识,这对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非常不利。特别是那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例如机械等,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作为理论的指导依据,再精确的书本知识也不能涵盖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与社会的实践需要严重脱节,使得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明确的职业规划。
  (二)以物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为主导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在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领域更是不例外。针对教育模式而言,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限于学校课堂内,通过教师的谆谆教导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的传递。对于知识的课程设置,是由统一的教学大纲来决定的,不仅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实际,而且剥夺了作为教学过程中主要成员的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话语权。这样就大大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打压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度。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是单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重视知识的升华和变通,不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禁锢下,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被忽略,过分强调正确答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发散思维。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与教情境中的主导性因素,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绝对主角。   (三)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失位
  现今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树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甚至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最好的老师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做人。但纵观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一直在学校开设思想教育政治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教师只是对学生单一地讲授课本知识,但这对于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微乎其微。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平衡内心的情感和精神,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必须充分准备的课题。
  三、高等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最终目标是追求高素质的人才,因而,提高人才的质量是永恒的命题。人才是市场竞争的关键,人才的质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这是区别于其他的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所在。而人是机动灵活的,如何能在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的条件下,在人才数量上突破的同时达到人才质量的要求,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最终关注的问题。
  (一)多样化的选拔、评价标准
  对于人才的评价和界定,其标准必然不能是单一的。人是灵活机制的个体,每个人的长处和优势是不同的,因而,评价和界定标准也应该因人而异,这样才能避免由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造成的对于人才的片面性评价,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在学校教育中,不能片面地依据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能力的高低,单纯的课本知识并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为了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群体。因而,现今许多的教育专家都在提倡逐渐取消高考这种单一选拔模式。但鉴于高考的教育体制在我国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所以改革的进程需要缓慢进行。首先可以逐渐在部分科目上采用过程性评价,取代以前的结果性评价。例如,在一个学期内多次对学业水平进行测试,而不是用高考一次的成绩来决定最终的结果。这种改革方式是借鉴了国外的已经较为成型的教育模式,以期逐步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以一次高考成绩定终身的现状亟需改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全方位开展,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举,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只是用单纯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等教育中,要逐步改变原有的“严进宽出”的现状,向“宽进严出”的模式转变,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选拔的关键性因素考虑。
  (二)主体化教育、人性化管理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在现今的教育改革趋势下,学生是学与教情境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主导性因素。学校教育的宗旨不是复制出一批考试的机器,而是培育出一批具有自己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教育模式应该向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向上转变,改变传统的物化教育的模式,赋予每个学生独立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特质,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转变传统的以成绩论英雄的体制,教师应关心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及时为学生开展情感疏导和心理辅导等工作,并在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上,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现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心,如何在高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在我国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我们不妨尝试明确人才培养的全新目标,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建立起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带有我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利萍.高等教育“宽进严出”培训模式作用浅析[J].魅力中国,2014(20):182-182.
  [2]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04):26-31.
  [3]席成孝.从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看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01):
  92-97.
  责任编辑:张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266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