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十一次死里逃生”的美食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仓皇逃出北京城,自此开始了他长达十六年的海外流亡生涯。十六年中,他遍游英、法、德、美、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土耳其等三十一国,把自己比做“耐苦不死之神农”,游历世界是为了“遍尝百草”,寻找能够医治中国的“神方大药”。读过后人辑录的《康有为遗稿:列国游记》会发现,救国神方没找到,美酒佳肴他倒是没少品尝。
  康有为曾自称生平不饮酒,但不知何故,出国之后却有点无酒不欢的意思,在文章中自吹自擂“吾饮欧洲各国之啤酒矣”;英国的“尾士竭”(威士忌)、法国的葡萄酒,他也是来者不拒。他推崇德国,认为其各方面均可称全球第一,而在他的夸赞中,还包含“猫匿啤酒真为天下第一”。所谓“猫匿啤酒”,即是慕尼黑啤酒。康有为到德国后,每日必饮,连续半月,竟上了瘾,以至后来他在荷兰、英国等地游历时,在饭店看不到德国啤酒专有的大玻璃杯,便怅然若失,“不一饮之则喉格格索然”。他甚至得出结论:德国人之所以颜如渥丹,仪表雄伟,皆拜啤酒所赐;而中国人形容枯槁,面黄肌瘦,正需要德国啤酒滋补。其联想之离奇,实在令人惊叹,喝酒不忘忧国,也算是政治家本色。
  康有为漫游海外,遍尝西洋美味,他个性本就大开大阖,适应性极强,除了抱怨比利时人“好食马猫狗肉”外(身为一个广东人有此抱怨未免太不合格),其余并无不适。在瑞典士多贡(斯德哥尔摩)品尝海鲜,赞其价廉味美:“多鱼虾异物,咸酸皆备,其价贱而品多,味亦新异,盖欧土所未见也。”在土耳其更是吃得开心:“突(土耳其)食品甚能调味,又能切碎,远过欧人,法、班、葡且不及,其他国无论也。”他的结语是“味类中国”。请注意,这四个字非同小可,这几乎是康有为对一国饮食最高的评价。
  1907年,康有为来到葡萄牙,发现当地食馔甚佳,略似中国之风味。葡、西乃小国,却深得饮食文化之道,这让康有为陷入深思,一番思考之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一统既久,天下承平,早在周朝时便已有八珍之馔等佳品,饮食实乃天下第一。法国烹饪虽独步欧洲,其实偷师自西班牙,而西班牙则又学自葡萄牙,那么葡萄牙呢,烹饪方法当然是抄袭自我泱泱中华。证据是什么呢?因为葡萄牙人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已来到澳门,葡语中“茶”的发音与汉语相同,便是铁证。
  1927年3月8日,业已归国的康有为在上海做毕七十大寿,于21日抵达青岛。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他吃饭,未终席而腹痛,翌日身死异乡。关于他的死因虽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自称曾“十一次死里逃生”的美食家,终究还是在餐桌旁结束了生命。
  责任编辑/刘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590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