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装剧里的文化穿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前几天看热播剧《神探包青天》时,无意中发现该剧第29集有这样的镜头:包拯一行在甘肃宁州头陀岭下卸甲村刘老七家借宿时,刘老汉关切地说:“连夜赶路,都饿了吧?这是新出的玉米和地瓜(红薯),新鲜着呢!”
  说实话,欣赏到这一幕时,我真怀疑自己视听是否出了问题,但仔细一看,桌上确实放着做熟的红薯和玉米棒,紧接着包兴与公孙策拿着就吃了起来,不禁顿生惊诧,这些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的粗粮,何以穿越到了包拯的饭桌上?这是明显的饮食文化穿帮。
  仔细想来,诸如此类的文化穿帮在古装剧中并不鲜见,玉米、红薯、辣椒等农作物纷纷“躺枪”,处境尴尬。如1994版《三国演义》第21集《官渡之战》,有饥饿的曹操军士啃食生玉米棒的镜头。2012版《苏东坡》第7集,陕西凤翔农民斥责甘肃庆州难民王二偷其地里的红薯,该剧第8集寄居在苏轼家的杨伍氏做饭时,屋檐下竟挂着成串的红辣椒。要知道,辣椒原产于墨西哥,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明末自江浙、两广传入,到清末才成为深受全国各阶层青睐的调料。
  我想,如果一部古装剧出错尚可认为是一时疏忽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多部古装剧频频出现文化穿帮,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其暴露的创作态度、责任心和审查机制问题发人深思。要根治古装剧文化穿帮,使相关农作物摆脱尴尬境地,既需要文艺工作者树立起对艺术的敬畏,创作出对基本史实、社会公众负责的优秀作品,也需要相关部门健全古装剧监管审查机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773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