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星期二下午,照例是集体备课时间。这是本学期的第一次集体备课,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页例5,原题为: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在主备老师说课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某老师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建议将第13页练习四的第四题当复习题出示,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接着他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类型的题目是不是必须用方程解?完全可以用比的知识解啊,比如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可以看成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为4:5,则女生人数为36÷(4+5)×4,男生人数为36÷(4+5)×5。这样计算起来更方便。”该老师的想法得到另一位老师的认同:“我认为将第四题提前出示比较好,这样更容易做这种类型的题目,也便于学生想到其他方法,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这时,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这样做,我估计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所谓的其他方法而不会使用方程来解这道题。”笔者话音未落,某老师立即反驳:“我们教学不能给学生定调子,扣帽子。应该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第四题的复习,唤醒旧知,让学生去选择最优解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题。”其他老师纷纷响应。
  笔者说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其实我最担心的就是学生用那种所谓的最优方法来解题,我也赞同算法的多样化,但我不赞同为了解题而将老师所认为的最优方法通过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学生。现在所谓的最优方法,可能是现阶段做对这种题目的某一种方法,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页试一试,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一头蓝鲸重165吨,大约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一头非洲象大约重多少吨?如果用所谓的最优方法,用学生喜欢的方法,那么大部分同学肯定会用165÷33=5(吨)。但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吗?这有利于学生整个思维体系的发展吗?苏教版教材中所学习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特别简单的,我相信教材的编写者并不是仅希望同学们会做这道题,而是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有关知识,逐渐与初中知识接轨,是一种方法的教学,而不是一种技能的教学。教学不能以一城一池的得失来判断。也许用算术方法来做正确率更高,但学生失去的会是一种方法,一种体验。如果说在这里来讨论解题的优化,那么,这就是打着算法多样化的幌子,来行应试教育之实。”笔者的一番话终于得到一位老师的认同:“大家来看一下例5下面的线段图,编写者的意图是不是担心学生不会列方程而出示的,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量关系式而设置的呢?这种类型的题目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要想解答出来并没有多少难度,对于等量关系式的理解也并不难,所以编者的意图肯定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等量关系式,从而引导学生来列方程解答。”
  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我认为要注意几点。一是重思维发展轻正确率,从用算术方法解答到有方程解答,就好比是一个孩子由爬到走的过程,中间必然有一个蹒跚的过程,也许学生会摔跟头,做错题目,但我们不可能因为孩子会摔跟头而不让孩子去学走路。二是重找等量关系式轻题目的解答,对于等量关系式的分析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等量关系式是列方程的依据,所以着力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式的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列方程解方程,得出最后的结果。三是重体验感受轻题目训练,由于学生长时间使用算术方法,对方程会感到不适应,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比练习,分析各自的特点,感受到方程在解决某些问题的优越性,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强化,使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从逐步适应到熟练掌握。总之,虽然我们在教学时不要定调子,扣帽子,但我们要铺路子,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茁壮成长,而不是让他们信马由缰,那么学生只能是遍体鳞伤。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南新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773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