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实践学时的嵌入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的理顺、宏观与微观诸因素的协调,能够保证实践教学模式的有序运行。个性化考查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于原典的新鲜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实践教学 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30-02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具有历史时间跨度长,作家、作品及文学史的基本现象繁多,教学用时较长等特点。目前,大多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以讲授为主,依据历史基本史实的原则,以时间先后为序,进行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的基本讲授。随着传统文化在社会上不断升温,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教学要求,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逐渐进入教学者及教学研究者的视野,并得到充分的讨论。如何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建构,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学研究者都应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及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传统性较强的一门古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一直秉持着自己的传统。强调学术性、传承性和知识性。这种教学模式当然不会错,中国漫长的历史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传承,使得众多研究者极度重视“考据、义理、辞章”的方法论体系,大文化背景的时代色彩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我们的时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过于强调理论的体系化,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即复合型人才。因而,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呼之欲出,它或许是这个学科教学改革的破冰之举。
  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的根本特征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视角,全方位地培养其创新性和应用性。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素养的培养。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学史常识,没有对基本作家、作品的理解,实践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刍议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其一,学时设置上,实践学时和讲授学时要进行有机整合,既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也要强调二者的可溶性。就前者而言,实践教学与课堂上的讲授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众多的作家、作品,其没有讲授学时是不可能的。实践学时只能是讲授学时的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实践教学与讲授教学二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实践的过程也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讲授的过程,也是实践的另一种模式。二者的融合,能够加强彼此所强化的领域,对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其二,要探索有意义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方法。目前,工作在第一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有了较成熟的案例,诸如古体诗词的写作、古籍文献的整理、经典叙事文学的排演、古诗文的诵读与传唱等。任何成熟的教学模式,都需要有相应可行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方法是统摄整个教学改革的灵魂。从教学实践中得来,应用到实践教学终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方法得以成熟的唯一选择。
  其三,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关系的协调。理论上的宏观建构,或许不能保证微观与宏观的完全一致性。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如果微观教学现实与建立的宏观模块不能完全一致的话,会导致一系列因素的随之变化。没有基本固化因素的存在,教学模式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协调教学过程中宏观与微观的诸多因素,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三、个性化考查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课堂上的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查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课程考查的改革,理应得到一定的重视。所谓的个性化考查,指在课堂的常规教学和实践之后,根据具体作家、作品或文学史现象,创造性地针对某一可操作性题目,进行考查问题的建构,问题要具有新鲜性和趣味性,其答案一定是开放性的,从学生的作答中,可以看出,其对专业的理解,以及对专业延伸部分的操作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个性化考查的模式建构必须遵从以下原则。首先,无论是多么开放性或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必须以文学原典或文学史基本史实为依据。其次,个性化考查的题目设置要合理,以便给学生留出尽可能大的思考空间,并且这种思考尽量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最后,个性化考查切忌随意性。教师要认真思考,要像备课一样准备考查内容。个性化考查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的思考维度要跳出文学史固有的局限,要尝试以当下的眼光,以大文学视角,重新审视并梳理原本的文学史基本事实,要让作家作品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流淌在文学历史中的血脉。只有教师具备了多维思考的能力,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当然,无论我们如何强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性,考查的独特性,我们都不能忽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对文学原典的通读和背诵,是我们进行个性化考查的前提。“通读、背诵重要的古籍和诗文名篇,似乎很笨,其实最巧。巧就巧在用力较省而收效较大:既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扎扎实实地扩大了知识领域,而写作能力、记忆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真是一举数得!” 个性化考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找寻答案,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枯燥,且趣味横生。在此基础上,个性化考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而且能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与学科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得到了相溶和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齐欣,赵田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4]王前新,周明显.创新教育全书(上)[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5]霍松林.关于练基本功[J].文史哲,1985(01).
  责任编辑:张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938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