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博、微信与轻博客的博弈和交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利用互联网获得及发布信息已经成为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作为当前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微博、微信及轻博客三者之间既相互博弈,又相互依托和交融。
  功能的博弈与交融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获取、分享及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通过微博“私信”发送消息,实现一对一即点对点的传播,通过“关注”实现一对N即点对面的传播,通过“转发”实现N对N即裂变式传播。因此,微博具有即时性、群体性、广泛性、自媒体性的传播优势。①
  微信是一个即时通信应用程序,是移动版的社交互动平台。微信包含“朋友圈”、“微信关注”、“摇一摇”及“语音记事本”等服务选项,界面简单,发布信息方便快捷,同时又具有语音功能,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微信相对于短信,基于流量并完全免费;相对于QQ,可以把关系网锁定在手机通讯录中的强关系人群;尤为重要的是能够实时分享文字、图片及视音频信息,这也是微信与微博竞争的资本。
  在社交方面,微信融QQ好友、手机通讯录及“附近的人”三种渠道为一体,使通信、聊天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社交群体,拓展了交友范围,实现了虚拟社交圈和现实社交圈的融合。
  轻博客以兴趣为导向,是介于博客与微博之间的一种新型网络服务,它摒弃了博客的专业和繁琐,去掉了微博的字数及形式限制,既支持文字,又支持图片、视音频等富媒体,同时保留了微博的转发、关注等社区特性。②比如:由于引入了微博上的好友关系,新浪轻博客被认为是新浪微博平台上的一个应用。与传统的SNS网络相比,转发、收藏、点评等功能使得轻博客具有更强的交互功能。
  轻博客中“内容”比“关系”更重要,通过跟帖人来获取内容的方式被弱化,通过跟帖标签来获得内容的方式被强化,“跟帖数”不再是关键,重要的是所发布的内容被多少人“喜欢”,“喜欢”和“转发”是主要的交互方式;并且以编辑为中心利用“推荐-反馈-推荐”的机制,进行优质内容的筛选和呈现。③
  营销模式的博弈与交融
  作为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交网络,微博信息传递的范围和速度都是其它工具所不能企及的。因此,众多企业纷纷投入重金进行微博营销。由于对微博用户分类比较困难,即便有微博群,也很难对广告的目标客户进行精确投放,因此微博上最适合做目标群体不明确的快速消费品广告。另外,微博营销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发布的信息很快就会被淹没,达不到宣传的目的;信息发布者通常无法估量和控制信息接收端的反应,即无法预知传播效果,运营风险大。④
  微信在信息传播方面是基于通讯录的一个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可控性,可以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商界人士的青睐。微信在营销模式方面也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比较成功的是二维码营销。⑤此外,商家还可以利用“漂流瓶”发布语音或文字信息后投入大海,与捞到的用户展开对话进行营销;利用“位置签名”向附近的用户做免费的广告宣传等。
  随着微信社交互动营销的逐步成熟,微博感受到了压力。以新浪微博为例,由于受到微信的冲击,占据了微博用户的时间,活跃度有所下降;迫于商业化压力,新浪微博也不断扩充产品,如微吧、微刊、微彩票等,试图增加用户黏度。
  轻博客是以兴趣及喜好领域分类,可以是娱乐、体育、时政等,更像是一个自媒体的门户网站,媒体属性强,内容丰富、有深度,用户群文化素养高、消费能力强、有自己的兴趣和判断。⑥由于轻博客用户群体分类明确,通过对兴趣的搜索和分析,可以实现精准营销。
  用户的博弈与交融
  互联网产品版本的更新、功能的完善及营销模式的拓展,归根结底是对用户的争夺。
  由于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致使相当一部分用户成为多产品用户。比如:一些企业高管利用微信与强关系社交群体进行沟通、交流,而把一些若隐若现的弱关系群体留给微博。这是因为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属于裂变式传播,媒体价值大,如果需要做产品的推广活动,微博是较佳的选择;而微信是基于通讯录的信息传播,针对性强,私密性好,适合于公司内部或者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此外,对于社会精英及意见领袖等,可以通过微博简要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在轻博客中详尽阐述。这些情况造成了不同产品用户的交融。
  结 语
  微博、微信、轻博客在博弈与交融的过程中,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网络社交平台。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微博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人利用微博造谣甚至犯罪;微信提供了便捷的交友方式,同时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欺骗的工具。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让这些工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本文为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网络环境下中原文化的影像传播策略研究”(编号:132400410749)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陈簌雪:《传播学视域下微博的解析与调控》[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期
  ②④高舒 刘萍:《Web2.0时代博客、轻博与微博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年第3期
  ③苏慰明:《轻博客的企业内部应用初探》[J],《福建电脑》,2011第12期
  ⑤徐兴旺:《微信和微博的“微战” 》[J],《信息与电脑》,2013年第2期
  ⑥付云:《轻博客or重微博》[J],《互联网周刊》,2011年第11期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2683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