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形态到业态:儿童电影之殇与优化路径之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儿童电影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尽管在世界电影历史中,这一分支并没有如同其他类型影片一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绽放出炫目的光彩或者受到各国电影创作者的特别重视,但该类型影片始终在世界电影中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儿童电影不单单是电影艺术的一个分支类型,同时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方面,儿童电影同其他类型的电影一样,需要面对市场、面对观众,完成其市场行为。另—方面,作为大众文化,儿童电影需要通过影片来传达电影创作者关于儿童的一些文化理念、思想甚至价值观念,在满足儿童心理的同时,对儿童审美趋向和儿童思想进行引导。就市场需求而言,中国儿童数量超过2亿,可谓非常强大。就现实创作而言,儿童电影—直处于创作和需求不相对称的尴尬状况,即使在当下我国电影年产902部故事片的情况下,儿童电影创作仍然是我国电影创作的盆地。
  一、儿童电影的创作形态
  儿童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幻想型,另一类是现实型。所谓幻想型,强调电影的想象力,注重对儿童内心情感的展现和释放,追求奇特、神秘的艺术效果,多用动画片的形式来表现;而现实型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应,来达到表现、反思甚至是批评的目的,追求逼真和传神的艺术效果。幻想型影片多影响儿童的审美、想象力等,现实型影片则多影响儿童的价值取向、人生观等。这两种类型的儿童电影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界形成了不同的现象。
  (一)幻想型的代表——动画电影
  1.“IP”改编类儿童动画电影
  此类影片既包含从电视动画、网络游戏改编而来的儿童电影,也包括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等改编而来的儿童电影。虽然这类改编不是源于中国电影人的创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式为中国儿童动画电影的创作打开了—扇门,甚至可以说为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提供了便捷而又有保障的方式。
  (1)根据电视动画衍生
  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电视动画改编,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系列、《猪猪侠》系列、《黑猫警长》《巴啦啦小魔仙》《小猪佩奇》系列等影片,都是根据近年来电视台在播或者刚播放结束的动画片衍生而来。这些动画片在电视上常年播放,很多小朋友就是冲着他们所熟悉的电视动画而选择这些影片观看。没有让出品方失望的是,这些根据电视动画衍生出来的动画电影多数获得了较高票房。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第一部获得出乎意料的高票房之后,系列电影的创作打开了儿童动画电影的出路。《熊出没》系列紧跟其后,在儿童电影市场获得较高票房和口碑。2015年,《熊出没之雪岭熊风》获得2.9亿元的票房;2016年,《熊出没之熊心归来》的票房也达到2.8亿多元;2017年,《熊出没之奇异空间》更是一举突破5亿元票房;2019年春节档,《熊出没之原始时代》上映14天,票房达到6.53亿元,可谓是创造了儿童电影就票房的里程碑。
  (2)根据网络游戏衍生
  与根据电视动画衍生的儿童电影相似,这类电影由网络游戏衍生而来。如《摩尔庄园》是根据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社会养成类网页游戏,适龄儿童为6 14岁,很多玩家成年后仍然在玩。目前,根据该游戏改编的电影已经有三部,即《摩尔庄园:冰世纪》《摩尔庄园II:海妖宝藏》《摩尔庄园大电影3:魔幻列车大冒险》。同样,由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社区养成类网页游戏《赛尔号》,2009年上线运营之后网罗了大批玩家,之后该游戏又衍生为长达八部的电视动画,从2012年起在电视台播放。之后,该游戏又推出了手机版,完成了网络、电视、移动终端的全覆盖。到现在为止,该游戏衍生的同名电影已经有6部,分别是《赛尔号1:寻找凤凰神兽》(2011)、《赛尔号2:雷伊与迈尔斯》(2012)、《赛尔号3:战神联盟》(2013)、《赛尔号4:圣魔之战》(2014)、《赛尔号5:雷神崛起》(2015)、《赛尔号6:圣者无敌》(2017),以平均每年一部的速度在出品。票房最高的是2017年8月18日上映的《赛尔号6:圣者无敌》,票房已经过亿元。其他的还有根据腾讯公司开发的网页游戏《洛克王国》改编的同名电影《洛克王国》系列、《龙之谷》系列等。
  2012年,腾讯公司提出“泛娱乐化”概念,率先并影响各大游戏公司开始投资游戏之外的娱乐产业。一大批游戏公司纷纷投资拍摄动画电影,尤其是根据其自主研发的游戏改编的儿童电影。企鹅影业、网易影业、蓝港影业、巨人影业等背后都有国内一线游戏公司的身影;企鹅影业手中的《QQ飞车》《QQ炫舞》等游戏改编项目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大银幕上。
  (3)根据抗战时期的革命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
  在近些年的儿童电影创作中,出现了一批根据抗战时期的革命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这部分电影虽然数量不多,赢得的票房也不尽如人意,但其所表达的对儿童爱国精神的引导却值得关注。在当下儿童电影以娱乐化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对抗战历史故事的关注和推崇实属难得。其中,《西柏坡1》(2011)、《小小飞虎队》(2013)、《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2013)、《新地雷战:冲锋号》(2014)是较为典型的代表。
  2.原创类动画电影
  中国原创动画电影曾经成就了中国动画电影学派,在世界动画电影史中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无论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猪八戒吃西瓜》等影片,都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随着世界动画电影技术和产业等的发展,中国原创动画电影的发展逐渐滞后。近几年,一批有理想的创作者和公司逐步开始创作一些原创动画,如《魁拔》系列、《兔侠传奇》系列、《藏獒多吉》(2011)、《青蛙王国》(2013)、《藏羚王》(2015)、《兔子镇的火狐狸》(2015)、《捉妖记》(2015)、《摇滚藏獒》(2016)、《小门神》(2016)、《阿唐奇遇》(2017)、《大护法》(2017)、《恐龙王》(2018)、《风语咒》(2018)等,这部分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论在宣发期间制片方如何卖力地宣传,都无法改变这些影片毁誉参半的事实和在影院几日游的残酷,很难在市场上或者观众中形成影响力。究其原因,原创动画缺乏原著粉丝的积累,各個创作环节均从零开始,对制作单位的创作、推广等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而当下的动画电影制作单位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现实”型故事片
  这种类型的电影比较复杂,既有以儿童作为主体观众的为儿童拍摄的电影,同样也有儿童题材的电影。相比较幻想型儿童电影的“繁荣”和迅速成长,现实型儿童电影的拍摄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甚至滞后的状态。2015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2015)、《风铃上的卡片》(2015)、《流氓少年》(2015)、《游泳回家》(2016)、《哑孩儿》(2016)、《龙拳小子》(2016)、《爸爸我来救你了》(2016)、《河滨的夏》(2016)、《盲童盼盼的音乐梦想》(2016)、《老师也疯狂》(2017)、《天籁梦想》(2017)《小鬼风云之霸道小总裁》(2017)、《北极星》(2017)、《放学后》(2017)、《野起来》(2017)、《红剪花》(2017)、《云在故乡等我》(2018)、《旺扎的雨靴》(2018)、《云上日出》(2018)、《小狗奶瓶》(2018)、《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2018)、《美丽童年》(2018)、《疯狂熊孩子》(2018)、《熊猫石的奇幻之旅》(2018)、《我和叛徒老爸》(2018)、《一个人的课堂》(2018)等26部现实型儿童电影,而这些影片能在影院里看到的非常少,能够产生影响力的就更少。同时,多数影片所关注的问题也不单纯是娱乐,更多隐藏了创作者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侧重于影片的教育作用,吸引力自然不如纯娱乐的影片。值得欣慰的是,有导演和创作者关注到了残障儿童电影的创作,如2017年在国外获得多项大奖的《天籁梦想》就是表现藏区视障儿童到深圳完成梦想的故事。
  总之,幻想型电影是当下儿童电影的主体,在观众主体上以低幼儿童为主,亟需全龄化儿童电影。现实型儿童电影数量较少,不够类型化,亟需其它类型的电影。
  二、儿童电影产业生态
  从以上列举的部分影片中可以看出,儿童电影的产量虽然与市场化的商业片不可同日而语,但也维持了一定的数量。然而,国家的积极扶持和市场的惨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和悖论,儿童电影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
  (一)儿童电影创作的观念问题
  儿童电影创作的观念问题。当下,我国儿童电影创作在相关观念上均有所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电影创作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将电影作为教育儿童的工具,使儿童电影工具化;儿童电影成人化的问题等。存在这些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儿童电影。实际上,儿童电影就是拍摄给儿童观看欣赏的电影,必须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或者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引导。在动画领域,以低幼化的动画代替全龄化儿童电影成为习以为常,无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还是《熊出没》系列,观众定位均为低幼化儿童,其成功更多的是经济价值和商业化运作的结果。同样,在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或者引导的影片情况更为复杂。其中,有一部分观众定位并非儿童,只是借助儿童的名义进行成人世界思考的展现。如《孙子从美国来》(2012)、《如果树知道》(2014)、《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2015)、《喜禾》(2016)等影片所传达的对环境恶化、儿童被性侵、文化冲突、自闭症儿童面临的社会问题等的思考,都是儿童观众所无法理解的。还有一部分影片对儿童心理学及审美并不了解,表现过于理性,注重说教的效果,甚至上升到一种哲理的高度,同样偏离了儿童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并不是说儿童电影不能有理性和说教的成分,而是应该结合儿童观众的心理和生理情况,寓教于乐,在较为简单易懂的主题之下完成儿童电影正确价值观的快乐传递,比如正义与邪恶、好与坏、英雄与坏蛋、机智勇敢与愚笨懦弱等。相比之下,美国的《小鬼当家》系列、《小屁孩日记》以及法国的《小淘气尼古拉》等电影更符合儿童电影观众的审美情绪甚至思维模式。
  从这点上看,我国的儿童电影创作多是用力过猛了。用成年人的想法去揣度儿童的想法、引导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等做法虽是善意,甚至是无奈之举,却无法改变影片不被儿童观众接受的现实。尤其是“现实型”题材的儿童电影的上座率和观众口碑都比动画电影要低已然成为现实。所以,儿童电影创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变影片、观众、主题的定位等,使其符合儿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优秀的儿童电影。
  (二)创新性不足
  从以上列举的影片不难看出,在当下的儿童电影创作中,原创类的作品在市场影响力和观众认可度上都比根据“IP”改编的影片要弱。其中,固然有原有“IP”的粉丝积累的原因,能够帮助改编类的影片迅速赢得粉丝观众的围观和认可。而事实上,更多的原因是我国的儿童电影缺乏创新性。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2017年上映的《熊出没之奇异空间》,这部影片获得5个亿的票房,足见儿童电影市场的强大,但这部影片将《疯狂原始人》《阿凡达》《西游》《九色鹿》等影片的场景、桥段等略加改造便堆砌在影片中。同时,其所使用的形象、道具等来自于多个影片或者动画电影,有着强烈“穿越”特征。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而言,该片是成功的,但就创作而言,其并不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当然,并不是只有这部影片缺乏创新性,其它影片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说当年万氏兄弟、特伟等老一辈中国动画电影人用他们的水墨动画在世界儿童电影之林树立了中国特色的儿童电影美学风格的话,那么,当下我国的儿童电影创作都在儿童电影本应具有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方面有所欠缺。这也影响到了儿童电影创作的质量。
  (三)受资本和市场的裹挟严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资本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资本连同与之形影不离的市场以一种看不见、却掌控一切的软性力量和手段改变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中国电影产业不能例外,直接影响了儿童电影的生存。2017年暑期档和2018年暑期档,均只有4部国产儿童片上映且反响平平。除去影片本身质量而言,市场留给国产儿童电影的空间小之又小。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所面临的“互联网+电影+金融”的新操作模式之下,金融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中国电影业,带给中国电影产业巨大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资本的本能和基本原则就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在儿童电影的创作和发行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本的限制,众多儿童电影均为中小成本制作,在主创团队建设、宣发等方面均处于弱势,进入市场之后也往往因为上座率的问题导致排片率和上映时间过少,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行儿童电影剧本配套扶持计划,对有价值的儿童电影作品等进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效解决了一些优秀项目没有资金拍摄的情况。但是,资本和市场的挤压导致大多数儿童电影创作无法从市场上回收成本,更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儿童电影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当下互联网高度发达、金融资本不断渗透、电影市场迅速扩大、电影票房节节攀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业如何才能实现儿童电影的相对独立性,又能保持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立足儿童观众,讲好中国故事。儿童电影是拍给儿童看的,这一点是创作者应该时刻谨记的。要转变长久以来形成的电影应该承担“教育”“寓教于乐”的功能的观念,充分理解并尊重当下儿童观众作为新新“网络原住民”观众的生活和心理特质,比如日常语言网络化、频繁使用数字代码和字母代码、要求话语权、知识面广泛、现实感弱、个性化等,并满足由此导致的儿童观众的娱乐需求和儿童电影娱乐化的本质。娱乐化并非不注重对儿童观众的教育和引导,而是突破傳统儿童电影“教化”观众传统道德意识的窠臼,在包括性格、能力、气质、责任心、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健全儿童人格的塑造方面全面发展。如果从这个方面出发,儿童电影的题材、内容、类型将会有极大地拓展,而不是局限于动画或者普通的故事片。作为儿童电影,要在立足中国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儿童电影创作视野,创作出当下儿童电影观众喜欢的故事。
  其次,与境外合拍。当下,合拍片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中国电影在合拍中也慢慢成熟和强大起来。从近几年合拍片推动国产电影市场的开拓和质量提升的情况可以看出,如果儿童电影创作采用合拍片的方式,和境外创作团体合作,借鉴境外儿童片创作的经验,在电影生产和传播中优化资源配置,借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从根本上扭转儿童电影创作乏力、资金不足、故事讲不好等局面,即可改变儿童电影的整体状况。
  再次,儿童电影产业化。或许有人会说,将儿童电影推向市场只能是死。“置之死地而后生”,中国电影也是从“涅粲”之路走来的。将儿童电影产业化,通过市场化的锤炼彻底更新投资、创作、营销、市场观念甚至管理理念等,让儿童电影创作者更加注重市场需求,从而影响和改变上游的创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生态。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就能有效改变儿童电影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培养创作人才等各种条件来帮助和实现儿童电影的转型升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00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