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德两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理念、经验、方法、内容、人员构成等方面都与德国有较大差距。大学生就业率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德两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旨在为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 德国 大学生 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140-02
  一、中德两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从就业政策上看中德两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德国关于就业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完整,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和就业创业制度中明确指出对于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的就业培训,鼓励失业者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的失业者提供相应的政策补贴。德国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有赖于德国“双元制”的教育理念。在德国企业是“双元制”的主体,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条件,且这些企业必须经过国家认证,具有一定的教育资质。“双元制”的实施受法律法规的保障,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一直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经济危机后,很多中小企业先后倒闭,岗位骤减,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虽然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但就业服务的职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高学历人才、名校人才,且越来越注重工作经历,为大学生就业设下了重重门槛。就业创业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就业创业政策的不健全;而失业保险范围的局限性没有为劳动者带来规范的社会保障。
  从上述觀点可以看出,中德两国在就业制度方面差别很大,德国的就业与失业制度相对完善,毕业生就业有绝对的制度保证。而我国就业制度与失业制度起步晚,且发展较慢,这是导致我国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
  (二)从高校的培养方式上看中德两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德国高校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了详尽的就业指导,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地调控人才供需,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用制度保障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德国的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相连,大学设立了专门负责学生就业的学院,负责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指导,且在学生实习期间负责学生的培训与考核,德国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与教育和市场紧密相连。德国各高校都开设了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德国大学生的平均毕业率为70%左右,由此可见德国教育之严苛。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剧增。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在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重视“就学”、轻视就业的传统观念,导致就业指导在高校举步维艰,缺机构、缺教材、缺人员、缺经费和缺场所也就在所难免。就业指导不能适应当代就业形势的发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和就业形势的需要。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正规系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培训,甚至毕业后就业失败仍可享受到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指导与培训,相比而言,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的就业指导不够详尽,毕业后就业指导与服务不到位,导致了低就业率的现状。
  (三)从大学生就业观上看中德两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德国大学生的实习不以报酬为目的,旨在积累实践经验。德国年轻人的自主意识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他们常常看重是否与兴趣相投,很少去考虑工作所带来的社会地位等因素。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比较在意简历的厚度、制作是否精美等外在因素,而忽略了用人单位最想看到的能力。随着就业率的逐年降低,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态度也越来越消极。高校的逐年扩招,“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的错误引导,导致很多大学生工作与就业意愿严重不符。
  德国“宽进严出”的教学理念虽然保证了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但由于毕业年龄较大,在国际就业中并不具备优势。而中国“严进宽出”的教育理念与“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
  二、德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一)高校应借鉴德国经验,做好就业指导
  就业状况是招生的风向标,没有哪个考生愿意去报考一所毕业生无人问津的学校。相关统计显示,大学生中有近80%是通过学校进行初次就业的。因此,提供招聘、讲座、咨询等服务的专门场所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德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借鉴德国就业指导在理念、方法等上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提升就业指导的水平,提高我国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几率。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赢得用人单位的欣赏。高校应当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把有关的课程列入到学校的教学中,且承认学分。大学生就业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合理、系统,并紧紧围绕着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人生发展和能力培养展开。
  (二)政府要及时调控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要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加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投入,改善就业环境,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开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领域,加大对公共服务业的财政投入,从而促进就业。大力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与就业相关的公共服务业,支持并引导这些行业创造更多适宜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加强应用科学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实践,使受教育者学以致用,能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高校完善自身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但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时,家长对子女事业的期望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在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大环境下,家长要全面、正确地看待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现状,转变原先陈旧的就业观念。并且,大学生应该努力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如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社会现状。
  三、结语
  我国就业问题的复杂程度决定着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对中德两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新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文忠.德国的失业保险和就业促进[J].国际经纬,2009.
  [2]王莉.国内外大学生巨就业现状比较[J].教科论坛,2009(32).
  [3]陈仁霞.关于德国大学生实习情况的调研[J].招生·考试·就业,2009.
  [4]叶淦奎.德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考察及启示[J].国外研究,2010.
  [5]王翠.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142-143.
  [6]黄敬宝.中国与德国大学生就业比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4(2):57-60.
  [7]范其学.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58-160.
  [8]罗赛.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基于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4(4):9-14.
  [9]辛克海.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5(21):173.
  [10]杜亚辉.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反思[J].知识经济,2018(2):42-44.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91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