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东阳博物馆馆藏古籍普查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对东阳博物馆馆藏古籍的普查情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古籍普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做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籍普查;实践;思考
  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2007年,古籍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作为县级古籍收藏单位,我馆配合省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下面笔者对这次普查工作进行一个回顾、疏理和总结,以期能与同行探讨,以便指正。
  1 东阳市古籍保护现状和普查的历史背景
  东阳历史悠久,从南宋开始,受北方儒学文化影响,崇文重教,学风鼎盛,书院林立,文人輩出,遗存的古籍十分多。我馆现存的古籍共有2万余册,在县级单位中古籍藏书量居前列。这批古籍原归图书馆所有,后因馆舍调整,被长期堆放在文物仓库中。1977年始,县文管会聘请专业人员对所藏书刊进行清理、登记。到1991年,书刊基本按地方文献、精刊善本、经、史、子、集、丛书、报纸杂志(民国时期)八大类分编,共计19000余册。至1992年完成时,共计有各类书刊23344册。2001年东阳博物馆建成后,这批古籍被迁入专门的古籍仓库,以五防要求进行保护。2013年,东阳博物馆加大古籍保护力度,重新建了古籍库房,并购置了恒温、恒湿和防火设备。至此,古籍得到基本完好的保护与传承。
  2 东阳博物馆古籍普查情况
  2.1 准备阶段
  此次古籍普查登记项目多,要求高,时间跨度大,普查员基本没有古籍知识和编目经验。为确保能高质、高效地完成普查任务,我馆除了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里举办的3期普查培训班,学习普查登记规范和古籍基础知识,还成立了高素质的古籍普查小组。小组成员以东阳市文物办和我馆的工作人员为核心,另外招聘了5位实习生,组建了1支共13名成员的普查队伍。13名普查成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11人,其中本科7人,硕士学历1人;副研究员1名,馆员3名,助理馆员4名。
  硬件方面,根据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对数据录入和书影质量的要求,我馆投入经费采购了书影拍摄设备、高像素数码相机和一些必备工具书。为保证网络上传的效率,我馆升级更新了软、硬件设备,如更新老旧电脑,网络宽带提速等。将非专业因素对版本鉴定的影响降到最低,大大提升了书影质量。
  2.2 普查过程
  2014年8月,参加普查培训的同志在强化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组织了几次普查手册的集体学习,把普查登记中值得注意的问题都作了详细说明。古籍的著录和定级是一项对实践要求很高的工作。由于对古籍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馆藏古籍不得从书库中随意拿出,大部分普查员在此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古籍。仅仅空有基本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查人员根据古籍登记平台栏目要求,通过边实际操作、边学习理论的方法,认认真真著录了几十部书。这对提高普查人员的古籍工作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普查手册的学习,再将理论结合实践,小组成员都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古籍信息规范登记的方法。小组成员在具体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并在下次小组学习时进行讨论和分享。集体学习的学习模式贯穿了整个普查过程。通过“小组学习—实践操作—总结提高”的工作方式,让所有普查队员从不熟练到熟练,逐渐掌握了普查的技术要点和标准规范。在普查初期,登记工作进度缓慢。对于无牌记信息的古籍,小组成员常常在判断年代时束手无策,古籍的定级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馆文物办公室主任楼天良(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在古籍研究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在小组学习中,楼主任传授了用避讳字判断版本年代的方法和知识,解决了这一大难题。通过成员间互相的“传帮带”和集体学习,普查队伍的业务水平在不断提升。普查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古籍普查队伍得以迅速成长。
  2.3 普查结果
  我馆于2016年年中初步完成浙江省古籍普查范围规定的汉文古籍普查任务。经多次核对,最终共统计、著录普查平台数据4117条,登记完成古籍4117套,共18673册,占馆藏古籍的77.8%。统计数据显示,我馆三级以上古籍套数占比为12.1%,其余均为四级古籍;从版本年代看,多数为清代书籍,占74.2%,明代书籍占3.2%,民国书籍占22.6%;从卷数看,馆藏古籍书目总卷数为123007卷,实存卷数为66692卷,占总卷数的54.2%,这意味着留存下来的古籍仅为目录的一半左右。
  我馆收藏的古籍中,有东阳地方文献995册,占古籍总数的5.3%。其中许多是海内孤本,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南宋葛洪著的《蟠室老人文集》原著共二十四卷,仅存宋代家刻本十四、十五两卷,现为南京图书馆收藏。我馆收藏的清刻本收录的是当时仅存的十三卷四百六十七篇文章,是东阳私刻本中早期最好的刻本。
  《悔木山房诗文稿》,作者赵睿雍(瑞荣),东阳人,林则徐恩师。《悔木山房诗文稿》有林则徐的亲笔写刻序文,此书是家刻本原版,刻工精美。
  《石洞贻芳集》,郭氏裔孙钟儒撰,是《石洞遗芳集》续编,汇集了宋至明时期有关石洞书院的碑刻、题咏志铭等。此书是康熙十六年本,因康熙年间的私刻本极为罕见,所以此书较为珍贵。
  《春秋纪传》,作者李凤雏,字梧冈,东阳人。此书原版未见,雕板今尚存,是东阳私刻本连同雕板保存得最完好的一部。
  《吴中水利全书》,明代张国维所著,共二十八卷,存九卷六册,是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
  另外,馆藏22.2%的古籍为民国时期非线装书,不属于古籍普查范畴。借此次文物普查的东风,一并作为文物录入文物普查系统。至2016年底,馆藏所有古籍书目均实现了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古籍的基本信息及书影都被存入古籍信息数据库,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次普查不仅摸清了馆藏古籍的信息与数量,更有助于今后我馆对古籍的保护、修复和利用。   3 古籍普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1 古籍的存放环境有待改善
  虽然我馆的古籍库房配备了恒温、恒湿、防火、防盗设备,但古籍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损毁。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虫蛀,二是书柜的老化。其中,虫蛀情况尤为明显。我馆在防虫上的措施主要是定期投放樟脑丸。这不仅防虫效果不明显,而且这类物质容易侵蚀书籍,让书籍的纸张变脆。另外,存放古籍的书柜老旧,尺寸较狭小,部分柜门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对于古籍存放的密封性來说还是较欠缺的。
  3.2 古籍的分类不明确、欠科学
  民国文献主要指从辛亥革命起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的书刊资料及历史文献。普查中除去在普查范围内的汉文古籍,我馆还存有民国时期文献以及建国后影印本5000多册。它们与古籍置于同一库房中,家底不清,分类不明。另外,古籍的存放大致按经、史、子、集来分类,但分类粗糙,存放的位置也较为随意。趁此普查之际,对书柜进行相应的分类和标签。
  3.3 缺乏专业的古籍管理人员
  古籍涉及学科门类多,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古文献、历史、版本、目录等多学科基础。依据分工可分为古籍管理和古籍修复人员两大类。目前我馆没有这方面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并且普查人员普遍缺乏古籍保护意识。翻阅古籍时应配戴手套,以防手上有汗水把古籍弄湿变潮,另一方面也可保护自身,避免尘螨过敏。
  3.4 古籍重藏轻用,缺乏宣传,利用率低
  一方面,古籍“重藏轻用”的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和展示单位,并没有图书馆的借阅职能。因此,古籍只单纯地表现出其文物价值,而忽略了其使用价值。所以我们对古籍进行收藏、保护都无法实现那么多文化财富的最终价值。
  4 加强古籍文献保护的建议
  4.1 建立分级保护机制,做好文献保管工作
  长期以来,古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加上历经岁月沧桑及搬迁,损毁现象较为严重。笔者在著录过程中接触的古籍都有不同程度的絮化、虫蛀、霉蚀、断线等现象,部分古籍还有鼠啃的现象,有夹板和函套的古籍保存现状相对较好。因此,我们要增强保护、保管意识,要做到防潮、防火、防盗、防虫,利用科学的方法及时保护古籍免受蠹虫危害。在经费有保障的情况下,改善古籍库房存放环境,更换一批新的专用设备。有条件的还可以根据文献价值、等级高低、老化破损程度等制定分级保护机制,根据古籍的珍贵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4.2 做好古籍修复工作,加强对古籍专业人才的培养
  古籍保护修复、版本鉴定等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因此,应重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抓住一切培训机会,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全国古籍保护中心和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培训班。通过学习和相互讨论,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然后结合平时的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平时要加强对相关学科,如历史学、文献学、目录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积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古籍保护工作。
  4.3 实现古籍数字化,合理开发利用古籍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所以古籍向来重视“藏”而忽略了“用”。古籍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为古籍的利用增加了困难。但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古籍的利用可以通过数字化实现再生和高效利用。此次的古籍普查便是古籍数据库建立的第一步。古籍数字化工作可以分阶段逐步推进,先从等级高、价值显著的古籍文献着手,逐步建立起古籍文献数据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古籍文献的价值。
  5 结语
  总之,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文化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向着保护中华古籍、传承中华文化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叶明亮.东阳传世古籍简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2):208+44.
  [2]刘爱华.图书馆古籍文献普查与保护工作探析——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图书馆古籍普查平台著录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9):111-115
  [3]洪琰,王沛.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实践与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5):12-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98552.htm